推讀:推測未直接寫明的含義、因果關係以及詞義猜測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新的單詞、表達法或語法。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進行猜測,這樣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形成了一種能力,這也是英語閱讀的關鍵所在。培養學生猜詞的能力是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一個環節。但是若遇到了關鍵的詞句且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則要提倡學生使用手中的工具書,自行查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概讀:要求學生從每篇標題,到各個部分都進行概讀、以歸納出要點, 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圖、觀點、態度,這樣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概讀還有助於學生把握上下文之間的意義聯係,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采用提問式、談話式、討論式教學法,將課堂教學引向激發——創造性模式。閱讀文章時,對所學文章要點,教師提出要求,學生閱讀,尋找答案、引導學生閱讀時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回答。在聽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弄清學生的薄弱環節。這樣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費時間,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閱讀能力和口語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這樣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閱讀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篇章結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預測性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和討論,激活學生大腦中相關的知識網絡,使他們處於主動認知狀態,從而產生閱讀的願望和心理準備。不在閱讀前單獨教生詞,而在討論和語境中呈現生詞,並借此檢測或鞏固學生對單詞的理解。變單講語法知識為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的相結合,變單純講語言結構為結構講解和語言功能應用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應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大膽學習、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潛能,才能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參與中得到訓練和發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調活動,在活動中理解課文的新知識點。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個性特點等,由教師引導進行多元化活動,使學生學會基礎知識,達到教學目標,為英語交際打下基礎。以交際為中心進行多樣化活動。如看圖說話,情景交談,角色表演等,為學生創造交際實踐的情景,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交際,使講台變成舞台,在真實的語境中達到運用英語的目的,從而提高了英語水平。
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其實,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知識的交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傳遞著一定的情感。因此,課堂上要提倡師生平等。教師不能居高臨下,搞“一言堂”,更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盡量做到讓學生感到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鬆、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