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孩子在課外閱讀中有豐富的積累(2 / 2)

培養閱讀意誌,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閱讀量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年段、每個學期,甚至每一天,讓學生逐步達到規定的要求。其次是要運用閱讀成果來強化意誌的培養。閱讀過程是艱苦的,學生很容易半途而廢。因此教師要定期舉行讀書節、報告會等閱讀活動,讓學生交流、彙報自己的閱讀成果,以成功的體驗來補償過程的辛勞,增強戰勝閱讀障礙的信心。三是要發揮閱讀興趣與閱讀意誌的相互促進作用。學生在閱讀開始階段往往受興趣的支配,隨著閱讀任務的加重,困難越來越多,興趣就漸漸失落。這時就需要意誌來維持閱讀活動的進行。學生在意誌的支撐下,閱讀取得明顯成效的時候,又會增強閱讀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又要注重閱讀意誌的培養,充分發揮兩者的互動作用,推動閱讀活動持續深入地進行。

三、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共生

閱讀是語文教師的立身之本,不愛閱讀的語文教師肯定是不稱職的。隻有熱愛閱讀的教師,才能充實自己的課堂,體驗學生閱讀的甘苦,找到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話題,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成為學生閱讀的榜樣。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大力倡導學生閱讀的同時,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閱讀狀況如何?讀了多少書?讀了哪些書?

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的閱讀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之間要努力形成“共生”效應,達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共同閱讀。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目,教師要先去讀。同時,教師的閱讀麵一定要拓寬,既要讀好經典作品,還要關注當代作品,及時為學生推薦優秀讀物;不僅要閱讀原著,還要閱讀一些相關的評論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對學生的指導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師生在閱讀中都有體驗和感悟,但由於年齡和生活閱曆的差別,他們的感悟和體驗是有區別的。因此,師生及時交流,進行心靈的對話,不僅有利於師生情感的溝通,而且有利於學生精神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級“閱讀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師生合力打造的“閱讀文化”,能對閱讀活動的推進產生深刻的影響。“閱讀文化”的打造可以從氛圍營造、環境布置、活動開展等各個層麵進行。如教師和學生人人拿出自己喜愛的幾本書,在班級建成“小書屋”,再輯錄一些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張貼上牆,營造濃濃的讀書氛圍。又如,教師與一些學生結成書友,定期交流閱讀情況,對師生雙方的閱讀都能產生激勵和督促作用。這種濃鬱的書香將引領學生踏上與書為伴的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3] 《“學習主題”的策略設計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