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探索
作者:宋曉飛
【摘要】本文從“積極引導觀察,提高學習能力;引導數學想象,鍛煉數學思維;激勵求異思維,激發創新欲望”三個方麵,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提高 鍛煉 激發
正文:
所謂創造思維就是與眾不同的思考。數學教學中所研究的創造思維,一般是指對思維主體來說是新穎獨到的一種思維活動。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的突破常規和新穎獨特是創造思維的具體表現。這種思維能力是正常人經過培養可以具備的。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麵進行了探索。
一、 積極引導觀察,提高學習能力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在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
首先,在觀察之前,我做到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第三,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第四,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例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我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將圓柱體拚割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先將圓柱沿底麵平分割成8等份,對拚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學生則觀察割拚過程。進行演示實驗,將圓柱體沿底麵平分16等份,再拚成近似的長方體。再問:“這次是不是更象長方體了?”
這時我啟發學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這樣拚成的圖形將會怎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再總結:“將會無限趨近於長方體,並且最終會得到一個長方體。”
然後我再及時引導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並把它與圓柱體進行比較,提問:“這個長方體的哪部分與圓柱體相同?”因為模型各麵的顏色不同,所以學生會很快回答出來:“底麵積與高。”
“那麼這個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相同。”我再問:“這個長方體同原來的圓柱體相比什麼發生了變化?”學生經過觀察,很快回答:“這個長方體的表麵積同原來圓柱體的表麵積相比發生了變化。”
在學生掌握了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題:例1、 一個圓柱體的高是5厘米,將這個圓柱體割拚成一個長方體後,表麵積比原來增加了20平方厘米,求這個圓柱體的體積。
學生因為剛才經過觀察,很快能求出這個圓柱體的底麵半徑。
這樣引導觀察,使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