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與金融
作者:金柯 陳建明
【摘要】技術標準是我國加入WTO後受到較大限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之一。本文結合我國現狀與國外的比對,從我國技術標準的環境、目標、內容以及實施等方麵作了簡要的闡述,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以之為推動我國的標準化戰略工作做一種嚐試。
【關鍵詞】技術標準 技術貿易壁壘 標準化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技術標準已被公認為是建立技術壁壘、搶占國際市場的利器,是推廣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科技水平和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必要條件,是傳統產業變革和企業實現技術跨越的重要動力。由於我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關稅大幅度降低,關稅壁壘將逐漸讓位於非關稅壁壘。作為非關稅壁壘的技術壁壘,正日益成為調節國際貿易的杠杆,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所以,為應對我國加入 WTO 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戰略,以推動我國技術標準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一、現今形勢下中國技術標準的困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在這兩方麵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造成的損失達到170億美元,占出口額的5.2%。其中歐盟、日本、美國對我出口企業造成的損失占很大一部分。從實際現狀可以看出,在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上我國企業受到的限製很大。
1.據統計分析,中國的科技競爭力在51個國家中排名第32位,在2000萬人口以上的27個國家中排名第13位。也就是說,中國科技競爭力在世界處於中等偏下水平。統計顯示,在質量認證體係上,美國已經建立了55種質量認證體係,日本則有25種,歐盟已統—了9種。在國際標準的采用方麵,20世紀80初,美、英、法、德等國家的國際采標率(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就已達80%,日本新製定的國家標準有90%以上是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1SO)和國際電工組織(1EC)的標準,而在我國,據統計19744項國家標準中,隻有8628項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用率僅為43.7%。另外從國際技術標準的製定權來看,幾乎都被發達國家控製了,在ISO和IEC的992個專門委員會中,僅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五個國家就占據了62%的幹事國席位,而我國僅僅是其中五個專門委員會和分委員會的幹事國。沒有技術,參與不了標準的製訂,當然隻能受製於人被動地接受標準,標準達不到,就隻能被其他國家堂而皇之地拒之門外。
2.我國很多企業由於過去長期處於計劃經濟條件之下,對標準化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絕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專門從事技術標準的研究人員,而隻是在遭遇到技術性貿易壁壘之後才亡羊補牢。由於企業對標準戰略的參與度不夠,在我們國家缺乏起牽頭作用的企業製定行業標準,導致政府不得不出麵製定強製性標準。我們知道,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聯度相對於企業與市場來說是薄弱的,該強製性標準可能會與市場脫鉤,而且通常政府機構關注的都是國內市場而非國外市場,這樣一來,強製性標準超過自願性標準,與國際標準聯係不緊密,對於行業發展來說都很不利。而從國外標準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經驗來看,在處理標準和技術法規關係方麵,目前以歐盟為代表的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采取下述立法模式,即技術法規僅規定安全、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麵(參見WTO/TBT確定的有關製定技術法規的正當目標)的基本要求,而所涉及的技術細節則通過指示性引用標準來解決;在沒有適用的標準的情況下,法規機構委托標準機構製定相應的標準供法規所用。這種模式使技術法規和標準緊密聯係起來,使標準和技術法規形成了一個統一、嚴密和靈活的體係,既保證了對於有關方麵(例如,一般安全問題)的基本保護要求,又給了技術發展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