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又稱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處粥樣斑塊與血液形成血栓,或因為冠狀動脈持久地發生痙攣,或兩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冠狀動脈閉塞,心肌局部嚴重缺血並發生壞此。典型心肌梗塞,發病前常有心絞痛症狀加重,發作頻繁和持續時間較長等先兆症狀,尤其在休息時發作心絞痛更要引起警惕,但也有發病前無先兆症狀者。主要症狀是突然發作的胸骨後壓榨性劇痛,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肢或下頜部,同時常伴有出汗、惡心、嘔吐和煩躁不安。與心絞痛不同的是嚴重、難以忍受並且時間也長,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能得到緩解。老年人心肌梗時,由於感覺遲鈍常常缺乏典型症狀而易於忽視。主要痛部位可能出現在上腹部、頸部或頜部;有的為無痛性,主要表現心力衰竭、休克或心律失常,並常成為猝死的原因,也有的僅出現惡心,嘔吐和上腹痛等消化道症狀而誤診。因此,凡老年人發生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心悸伴心律(脈律)不齊,冷汗、肢涼、血壓下降等休克症狀,突發嘔吐、上腹疼痛等,都要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要立即送醫院診治。心肌梗塞發生至住院的短暫時間內,是發生意外的高峰時間,除注意護理措施外,有條件的家庭,可應用鎮痛、抗心律失常或其他緊急措施。如劇痛常能引起梗死範圍擴大、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可用罌粟堿或杜冷丁止痛、鎮靜;心律失常可造成心髒停搏隻要出現甚至不出現即可用利朵卡因肌注或靜脈給藥;心率每分鍾少於50次,可用阿托品肌注;心跳停止則同時進行心髒按壓和人工呼吸,在送醫院過程也不要間斷。
腦血管病
【疾病綜述】
老年人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且兩者同時存在的情況較多。心血管疾病也可造成缺血性腦病。動脈粥樣硬化時,由於粥樣斑塊表麵粗糙,極易引起血液在斑塊上凝固凝塊可以在病變處引起血管閉塞,也可脫落成栓子而阻塞前方的小動脈,前者稱為腦血栓(腦血栓形成),後者稱為腦栓塞。如果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同時存在,不但可以發生上述病變,還可因血管被破壞、變脆,在血壓劇烈上升時即可造成血管破裂,這種情況稱為腦出血。老年人容易發生腦血管病,是老年人病死的重要病因,即使搶救後存活,也有1/3以上遺留下永久性殘廢,並且還有再次發病的可能。根據腦血管病發病的急、緩,可以分成急性腦血管病和慢性腦血管病。
【病症特點及確診】
急性腦血管病又稱為腦血管意外,由於發病突然,通常都叫做“中風”或“卒中”。根據腦血管在發病時的病理特點,分下麵幾種類型:
1.短暫腦缺血發作:症狀以眩暈、嘔吐、耳鳴、耳聾為主,也可能表現語言不利或聲音嘶啞、一側肢體麻木或運動不協調、暫時性意識障礙為主。症狀出現突然,可以數分鍾或數小時內減輕或消失,並常反複發作。常是腦血栓的先兆,也是少數腦出血的先兆症狀,一般稱為“小卒中”。短暫腦缺血發作時不必緊張,應臥床休息並觀察血壓變化,如血壓過高可適當服用降壓藥物,並及時送醫院診治,可以很快恢複。
2.腦血栓:常發生在睡眠或休息時。病人在發病前可能有過短暫腦缺血發作,一般在起床時才發現自己一側肢體不能活動,稱為偏癱,通俗“半身不遂”。治療一般需在醫院進行,以便用擴血管藥物(如罌粟堿)、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藥物(如丹參注射液或肝素)等治療。經過治療部分病人可得以恢複,但不少病人可造成肢體偏癱等後遺症,所以預防腦血栓的發生是關鍵所在。除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措施外,阿斯匹林是近年來世界各地預防腦血栓的常用藥物,每日0.3~0.5克口服即可。有一側肢體癱瘓後遺症時,病情稍穩定即應做肢體活動和肌肉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縮、肢體畸形和促進肢體功能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