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要發泄的,但要知道如何發泄。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詩泄怒。李白對當時朝廷裏奸佞得意,賢才落魄的局麵,氣憤填膺,怒氣難消。他在詩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但也有人在憤怒時大發雷霆。其實,大發雷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有傷身體。心理學家認為,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的人隻會越來越易於發怒,而過度發怒,不管氣泄了沒有,都會增加患病的危險。那些愛發怒的人患心髒病和死亡率都比少發怒的人高五倍。另外,親人慘死,驟然驚嚇等都會導致焦慮、頭痛、血壓升高,進而會出現抑鬱及嚴重的神經症、精神病和軀體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消極情緒並不是對健康無害。因為事物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消極情緒反應過於強烈,超過自我調節的功能,也會使人致病。
消極情緒能致病,而積極情緒卻可以防病治病,有51%的患者可以通過自體機能調節而獲痊愈。
變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
心理學家把情緒分為兩大類:一是愉快的情緒、或稱積極的情緒,包括希望、快樂、勇敢、和悅等等,二是不愉快的情緒,或稱消極情緒,包括憤怒、焦急、沮喪、不滿等等。心理學家認為,消極因素往往會過分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容易誘發多種疾病。積極因素則給人體以適度的刺激,有益於身體的健康。
那麼,怎樣才能變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呢?
1.熱愛人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有一段名言:“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就會覺得生命的可貴,會自覺地要求自己鍛煉好身體,隨時準備為黨的事業拚搏、獻身。老年人一般來說已離開了第一線,但為祖國的四化大業奮鬥的精神卻仍似在第一線上。當想到還有事情可做時,你就會積極起來。
2.要心底無私,甘做鋪路石。陶鑄同誌曾說過:“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老年人們要有自我犧牲精神,如同吳運鐸同誌說的那樣:“即使自己變成了一攝泥土,隻要它是鋪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讓自己的夥伴兒們大踏步地衝過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3.要尊重事實,使自己的思想與客觀環境相適應。這樣你就不會覺得總沒事幹,碌碌無為了。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幹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用不著焦躁,暴怒或憂心忡忡。同時,還要善於自製,巧妙地擺脫不良情緒。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曾這樣勸告人們:“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十個圈。”這樣,你就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避免不必要的發脾氣或鑽牛角尖了。有的老年人采取熟記一些格言的方式來轉變不良情緒,也是一個好辦法。比如,暴怒時想想達爾文的這句話:“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也許就能好一些吧。“發怒是用人家的錯誤懲罰自己。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這句格言,你不認為也是很有道理的嗎?憂鬱時怎麼辦?想起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的話,也許能幫助你擺脫憂鬱。
例子似乎太多了,還是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去采擷吧。隻要你能想辦法擺脫不良的刺激,就能把消極情緒變為積極情緒。
總之,對於中老年朋友們來說,保持愉快的積極的情緒是青春常駐,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