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中老年人的健康心理(2 / 3)

③想像力衰退。幻想越來越少,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

④言語能力衰退。講話變得緩慢囉嗦。

⑤思維能力衰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新知識感到吃力。

⑥情感不穩定。較易動感情和在感情上被人同化,還常常流淚。遇到困難,不像以前那樣鎮定自如,經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感。

⑦意誌衰退,做事缺乏毅力。喜歡憑老經驗辦事,對任何事情都缺乏強烈的探索精神。

⑧反應能力下降。動作不如從前靈活,對事物不如以前敏感。

⑨興趣愛好減少。

⑩產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比青年人更容易受疾病、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容易焦慮不安。很多人在更年期後情緒逐漸穩定,但是焦慮不安常常難以消失。

情緒容易發生明顯的變化。一方麵是對一般刺激趨向冷漠,喜怒哀樂不易表露,或反應強度降低;另一方麵在遇到重大刺激時,情緒的反應特別強烈,難以抑製。

敏感多疑。常把聽錯、看錯的事當作對自己的傷害而傷心不已。

易產生孤獨感。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深居簡出,懶得交際。

容易自卑。主要是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自卑情緒也就隨之而來。

習慣心理頑固。老年人不容易改變長年累月形成的習慣。

個性心理特點明顯。老年人比青年人、中年人更易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讚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減去10歲”健康法

科學實驗證明,樂觀可以長壽,情緒抑鬱有損健康。老年人應力求樂觀開朗,心理平衡。“減去10歲”之法,對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減去10歲”法,就是使您的愛好、興趣、追求及整個心理環境都保持在10年前的水平上。從精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個人能使自己的心理環境保持在10年前的水平,那麼良好的精神素質必然會對身體素質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研究表明,人的免疫係統的功能直接依賴大腦,“年輕化”的精神心理環境必然促進免疫係統功能的“年輕化”,這就使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鞏固和提高。可見,主動創造“年輕化”的心態環境,對提高健康水平、延緩衰老是大為有益的。

情緒、情感與健康

情緒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麵,它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的,其根源就是需要和動機。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積極情緒和情感,反之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和情感。不論是消極情緒還是積極情緒都會引起心理緊張,但並非任何心理緊張都能致病。如人們對工作和學習的高度責任心就是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態。它不但對身體無害,反而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又如,日本東京有一位老人,1965年妻子病故後與女兒相依為命。但流氓集團勾引其女兒,乘老人不在家時,把財物洗劫一空離家出走,下落不明。這場浩劫使老人一貧如洗,從此一蹶不振,隻有好心的鄰居為老人安排一日三餐。1972年冬天,鄰居見他一人坐在冰冷的房間,腳上裹著破布片。在他的心中,對拋棄他的女兒懷有強烈的仇恨。憤怒和仇恨支持著他,使他得以頑強地活下去。上述情況屢見不鮮。為了某一目標、信念,機體一直維持著緊張狀態,身體尚很健康,一旦任務完成,問題解決,身心一鬆,倒會生起病來。

消極情緒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心理活動,不一定能成為致病的因素。如,憤怒這種情緒總是伴隨著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利尿素分泌的增加,因而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胃腸蠕動減慢、新陳代謝率增高等。這一切反應都在於動員全身的潛在力量來對付麵臨的遭遇,人若沒有這種情緒反應,就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也就達不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此,“喜怒不形於色”也未必值得提倡。人遇到悲傷時,大哭一場會感到更痛快些。因為人們可以抑製聲、淚、表情、動作等,卻不能控製生理活動,如血管、汗腺等。表麵上看來消極情緒得到了控製,實際上它會轉入體內,人們稱之為“體內的定時炸彈”。因此,強行關閉感情的閘門,不讓其發泄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