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老年人的問題與價值(2 / 2)

人是社會動物。機器壞了就停止運轉,被處理掉了。人的生命因死亡而停止,它的影響還會依然存在,不會由於生命的終止而停止。

老年的價值

西方社會學界關於老年人的價值有以下幾種觀點:功能學派認為,老年人對社會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對下一代的社會化上。老年人屢經滄桑,積累了豐富經驗,是文化的傳播者。盡管人的生理機能會隨衰老而衰退,但仍可發揮自己的經驗、知識為社會作貢獻。這是一種“有價值論”的觀點,以功能(作用、貢獻)作為價值尺度。

衝突學派認為,社會中青年把持了有權勢的團體,他們置老年人的利益於不顧,使老年人成為社會上受壓抑的群體因此,老年人應組織起來進行鬥爭,抗議權力分配不均。衝突學派以權力作為價值尺度。

交換學派認為,社會互助是一種雙方交換的行為,按照換得酬賞作為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老年人之所以被社會所遺棄,是因為老年人缺乏可以用來交換的價值。交換學派是以利潤(利益)作為價值尺度。

社會生物學派認為,社會行為遵循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優勝劣汰原則。老年人不適合生存競爭要求,因此社會不應勉強扶助他們,應讓老年人自然淘汰。這一學派以生物機能作為價值尺度。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看問題,正確的老年價值觀應是這樣;老年的價值應把老年人擺到整個社會結構中,看它是否協調,能否推動社會前進來加以考察。老年人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群體,今天的老年是昨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又是明天的老年,對待老年這部分人口處理不當,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結構體係能否正常地運行和發展。

正確的老年價值觀不僅可以使老年人更好地自覺地安排他們人生的最後階段,使其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同時,對社會、對決策部門來說,正確估價老年人的價值,從而製定正確的政策,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才智,增進社會各方的互助,減少社會的衝突和負擔。

老年價值觀是關於老年人社會價值的性質、標準和評價的基本觀點,是對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具有社會功能的理論概括。對老年觀研究的目的在於引導老年人正確對待自己、對待社會;是時也敦促社會關心、理解和正確對待老年人,從而協調代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

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發展的老年價值觀,有各自衡量老年人價值的不同標準和尺度。西方的一些流派中,有的用“權力”作標準,有的用“利益”作尺度。馬克思主義者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社會地位和作用,把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衡量其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人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尊重和滿足。我們按照這個基本觀點來探討人生價值中的老年價值觀問題

老人節

為了倡導社會尊老,愛老風氣,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老人節”(或“老人日”),有的是傳統節日,有的是政府規定的節日,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前後數日,集中舉辦各種尊老愛老活動和宣傳活動。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第20號決議,曾建議各國政府確定一年的某一天為“老年日”。

在日本,政府早在1966年便規定了每年的9月15日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為“老人福利周”。在“尊敬老人日”,日本總理大臣要向百歲老人發賀信和贈送銀杯,地方行政官員也在那一天向百歲老人贈送“敬老金”,發慰問信或登門拜訪。在“老人福利周”,各地經常舉辦老年人的書法繪畫展覽,開展各種群眾性活動,並集中進行敬老宣傳活動。

智利政府規定每年10月15日為全國“老人節”,每年10月含15日的那一周為“老人周”。屆時舉辦各種敬老慶祝活動。

美國稱老人為“資深公民”,政府規定每年勞動節(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祖(外祖)父母節”。在那一天向年滿65歲的老年人頒發“資深公民證”,老年人可憑該證享受一些優待。

我國目前尚無全國性的老人節,但部分地區已有類似的節日。

吉林省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每年8月2日為“老人節”。節日裏村子裏舉行集會,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向老年人祝賀,子女向老人敬酒,報答老人養育之恩。

雲南省的哈尼族,每年農曆冬月十五日,男女老少也聚集在一起,歡度他們的老人節。

此外,我國香港地區和台灣省,也有過老人節的習俗。

我國有老人節的地區還有;沈陽市(9月1日,叫“敬老日”),大連市(3月1日,叫“敬老日”)、牡丹江市(9月1日,叫“老人節”)。

北京市從1985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時,有關部門也集中組織敬老活動。許多人建議把這一天正式定為北京市的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