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廣告收入的過度依賴,限製了我國電視業未來的發展,它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我國電視業尚未建立合理的產業鏈。一個成熟的電視產業市場往往圍繞著製片商、分銷商和播出平台構建以電視節目為中心的若幹市場。版權在電視產業鏈中處於基礎的地位,也是產業鏈價值的核心所在。(羅鋒:《電視版權貿易:可供開發的後利潤區》,載《現代傳播》2009年1期)但是我國電視版權貿易未能展現與其自身產業化程度相匹配的規模,由於最核心的電視版權貿易不成熟,導致我國電視產業鏈呈現斷裂或是半斷裂狀。

3.電視版權保護意識薄弱,弱化貿易功能

《2012年中國版權年鑒》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版權合同共登記20797份,但是電視節目版權合同僅有湖南省登記了3份,所占比例僅為0.01%,可見國內電視版權保護意識薄弱。正是由於電視版權保護意識不高,使得原創性、創新性節目不斷被克隆,這就讓電視節目製作方不願花精力來開發原創節目,最終導致整個電視產業的不思進取和無序競爭。然而,在國際版權貿易中仍執行著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國內薄弱的版權保護意識與之形成尖銳的矛盾,使得我國在全球電視版權貿易中失去了參與競爭的資本,弱化了我國的電視版權貿易功能。

三、國內電視節目版權發展的方向

我國電視節目版權貿易有著自身的發展特點和阻礙其長效發展的瓶頸,在認清了國際版權貿易市場形勢和我們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後,我們認為通過以下方式可以加快發展電視節目版權貿易的道路——引進國外成功的電視節目版權,學習借鑒再開發本土節目版權,進而輸出到國際版權貿易市場。為了保障電視節目版權貿易常態化,本文從電視節目版權引進前的評估,引進後的本土化改造,本土化節目的研發保護以及節目版權市場輸出四個方麵規範電視節目版權發展。

1.建立電視節目版權引進前的科學評估體係

電視節目評估體係是指為保證國外電視節目版權模式在我國電視節目播出中的收視效果和經營效率,通過指標的確立,采用指標量化的標準,對節目傳播將要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所進行的評定和估算。這是在引進國外節目版權前必須要做的工作,因為它既關係到引進來的節目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視聽需求,也關係到廣電媒體的自身發展。

(1)確立指標體係

以“影響力”指標考評引進節目模式的傳播社會效果;以“傳播力”指標考評引進節目模式的傳播市場效果;以“專業性”指標考評引進節目模式的專業品質。(張君昌、呂鵬:《廣播電視節目評估體係:背景、現狀及發展趨勢》,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年11期)這三個指標兼顧節目的社會效果市場效果和專業品質三個方麵,不但考慮到節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強化了對節目品質的要求。

(2)細化指標體係

“影響力”、“傳播力”、“專業性”是三個概念性的指標,具體到操作環節就需要解讀它們。“影響力”可以細化為公信度和滿意率兩個標準;“傳播力”可以細化為預期的收視率、廣告投放率、衍生品可開發度等三個標準;“專業性”可以細化為製作剪輯、播音主持、音響音樂、舞台設計、環節設置等五個方麵。電視媒體進而根據這些細化的二級標準,開展廣泛的調研,進行數據的收集,從而判斷引進的電視模式能否符合它自身的風格定位和觀眾的收視習慣。

2.鼓勵電視節目版權引進後的本土化改造

引進國外電視節目版權已成為各大衛視近年的發展趨勢,但一味照抄國外電視節目的版權模式,節目的收視率也不盡如人意。借鑒國外節目版權模式的優勢無可厚非,但要根據我國電視節目發展的實際,對國外電視節目版權進行本土化改造。電視節目版權的本土化改造就是“按照中國電視媒體自身的運行規律,遵循中國電視觀眾的接受習慣與實際需要,組織、製作與傳播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氣派、風格、口味的電視節目。”(胡智鋒:《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的戰略目標與對策》,載《當代電影》2001年3期)具體而言,包括對節目內容、文化構成等進行本土化改造。

(1)節目內容本土化

電視媒體發展日益國際化,它們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通過引進國外成熟的節目版權,吸引受眾的眼球,也就成了各大衛視的競爭法寶。然而國外節目脫胎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肯定會有一些內容和我國電視節目的發展不相符合,因此就需要對節目內容進行本土化改造,使之能立足於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與觀眾的情感需求,傳播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