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秋冬進補,千萬別補錯!(1)(1 / 3)

秋冬是一年之中最適合進補的兩個季節,每逢秋冬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進補各種食物或藥物。但是秋冬進補有不少學問,您真的補對了嗎?

為什麼要秋冬進補?秋冬進補最“劃算”

民間俗話說:“秋冬一進補,春天能打虎。”秋天和冬天是一年中最適合進補的兩個季節,在秋冬季節進補事半功倍。

人上了年紀後,身體逐漸變差,大多會出現一些“虛”的症狀。《黃帝內經》說:“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衰老是人體的自然現象。有的人氣虛,會出現頭暈無力、倦怠懶言、胸悶氣短、容易出虛汗、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狀;有的人血虛,會出現麵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麻木、大便幹燥等症狀;更常見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點腎虛。

腎氣虧虛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大多都有腎虛的毛病。俗話說:“人老腰先老。”很多老人彎著腰走路,還經常腰腿疼,這便是腎虛的症狀。

身體有了虛證,該怎麼辦呢?《黃帝內經》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老年人身體虛弱,就應當相應地“補”。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千金要方》雲:“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意思是如果食物可以治好疾病,就盡量別吃藥。因此,對於那些沒有明顯病症,虛證也不是很厲害的人,平時多吃一些進補的食物是最好的辦法。

那麼,是不是一年四季都適合進補呢?我見過一些熱衷於進補的老年人,不知道從哪裏搞來一大堆蛇酒、羊鞭酒這類大補的補藥和藥酒,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上一點藥,喝上一點酒,持之以恒,覺得這樣就能大補了。這樣的做法對嗎?

進補有一個時機問題。如果真有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堅持吃相同的補藥,恐怕他會遇到這種情況:在炎熱的盛夏,他吃了補藥後會感到渾身燥熱、口幹舌燥、大便幹結,甚至還會流鼻血;等到了寒冷的冬季,他又會覺得這些補藥不太管用,吃了以後渾身還是冷冰冰的,身體仍舊虛弱,沒“補”過來。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要知道,人生在天地之間,和自然萬物是融為一體的,用《黃帝內經》的話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養生的秘訣在於,人的生活作息應當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而不是忤逆自然,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健康。正如古人說:“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

大自然一年有四個季節,四個季節溫度不同、氣候不同、萬物的生長規律也不相同。人體的生理變化和這四個季節是相對應的,一年四季中,人的生理狀態、養生規律也都不相同。萬物在四時中的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在一年中的進補和養生,也要符合這個規律。

夏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正常的人在夏季非但不缺陽氣,反倒容易陽盛,生燥火。如果在夏季喝蛇酒、羊鞭酒這類大補的藥酒,結果肯定是燥熱上火,很容易產生口幹舌燥之類的上火症狀,反倒傷害身體。夏季適合“清補”,吃一些清熱祛火的食物,才對身體好。民間傳統意義上的“大補”“滋補”是不適合春夏兩季的。

秋冬兩季正好相反。秋天一掃盛夏的暑熱,日照時間越來越短,天氣逐漸涼爽。果木各自成熟,花草開始凋零幹枯。

這些現象,都表示著大自然的陽氣開始收斂。秋季的特點即為“收斂”,就是所謂“秋收”。

冬天萬物枯萎,動物紛紛躲進洞裏避寒,植物要麼被埋在地下,要麼化作堅硬的種子。如果下了大雪,更是把萬物都埋藏在了積雪之下。這個情景,就好像萬物都躲藏了起來。冬天的特點即為“收藏”,就是所謂“冬藏”。

秋冬二季的特點是“秋收冬藏”,是陽氣逐漸收斂、儲藏的過程。人體的變化也符合“秋收冬藏”的特點。到了秋天,人體的陽氣漸漸收斂;到了冬天,人體的陽氣會收藏起來,休養生息,等到來年開春陽氣生發的時候,再重新綻放生機。

秋冬時節,人體的陽氣像是一個正在孕育能量的種子。秋冬養生,好比細心嗬護這個種子。如果能在秋冬季節把身體養好了,把營養補足了,讓陽氣在身體裏充分休養,那麼來年一整年都會是精精神神的。如果在秋冬季節不重視進補,甚至過度損耗陽氣,就好比莊稼漢沒能保存好種子。種子不好,來年不管怎麼嗬護,也不可能會有好的收成了。

秋冬進補,不需要天天都補、頓頓都補,進補的次數並沒有嚴格的限製,隻要在平時方便的時候,食用一些有進補功效的食材即可。秋冬兩季算下來,隻要進補十幾次、二十幾次就可以起到很不錯的進補效果。這幾十次的進補,能換來一整年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各類養生法中,秋冬進補是最經濟、最“劃算”的一種了。

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補好了,就能改變身體虛弱的狀態,讓身體變得強壯。因而民間俗話說:“秋冬一進補,春天能打虎。”利用秋冬時節充分進補,可以讓身體第二年一整年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