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將枸杞子、蓮子心、槐角子、生地黃用10升好酒浸泡,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
[功效]補腎明目,回陽通脈。可治療陽虛嘔吐,心悸,失眠等症。
[注意]
每日飲一杯,一周後飲盡,大醉見效。
麵皺食療方
[材料]豬膚(豬皮)60克,白蜂蜜30毫升,米粉15克。
[製法]先將鮮豬皮去淨毛,放入沙鍋中,文火煨成濃汁,再下白蜂蜜、米粉熬成湯膏即成。
[用法]每次吃1匙,約10克,每日3~4次,空腹時吃為佳。
[功效]滋潤皮膚,光澤須發,減少皺紋,防治皮膚衰老。
[宜忌]用於麵部皺紋、頭發枯焦、皮膚粗糙。肥胖患者不宜。
核桃阿膠膏
[材料]紅棗500克(去核),核桃肉、黑芝麻(炒熟)、桂圓肉各150克,阿膠、冰糖各250克,黃酒500毫升。
[製法]先將紅棗、核桃肉、桂圓肉、黑芝麻研成細末;阿膠於黃酒中浸泡10天,然後與酒一起置於陶瓷器中隔水蒸,使阿膠完全溶化,再加入紅棗、核桃肉、桂圓肉、黑芝麻末調勻,放入冰糖再蒸,至冰糖溶化,即成護膚美容珍品,製成後盛於幹淨容器裝好封嚴。
[用法]每日清晨取1~2匙,用開水衝服。
[功效]補腎養血,潤膚美容。
強補豬肝
[材料]豬肝250克,香菇30克,枸杞子30克,北五加皮10克,北五味子10克,鹽、味精、醬油各適量。
[製法]將北五加皮、北五味子裝入細紗布袋內紮緊口;香菇、枸杞子洗淨;以上4味與豬肝共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鹽少許,置文火上燒煮,待豬肝熟,撈出藥袋,加入味精、醬油少許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適量食之,每周2劑。
[功效]補肝益腎,強身壯體,益壽延年。
[宜忌]適用於久病體弱或年老體衰者。
鵪鶉肉片
[材料]鵪鶉肉100克,冬筍20克,水發香菇15克,黃瓜10克,雞蛋清1個,醬油10毫升,料酒6毫升,花椒水少許,食鹽2克,水豆粉、味精、清湯各適量。
[製法]將鵪鶉肉切成薄片,用雞蛋清和水豆粉拌勻;將冬筍、香菇、黃瓜切成片。
將炒鍋燒熱,放適量菜油,待油燒至六成熱時,下入鵪鶉肉片,翻炒變色後,加入冬筍、香菇、黃瓜、清湯、料酒、醬油、鹽、味精、花椒水,炒勻即可。
[用法]可2~3天1飲,佐餐食用。
[功效]補養五髒,增強體質。平時保健,病時促進康複,常食可防病延年。
[宜忌]適用於五髒虛衰。
山藥桂圓粥
[材料]鮮生山藥100克,桂圓肉15克,荔枝肉5個,五味子3克,白糖適量,粳米50克。
[製法]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與桂圓、荔枝、五味子同放鍋內,加入淘洗淨的粳米和適量水煮成粥,加白糖調味即成。
[用法]每日1劑,當早飯或晚飯食用。
[功效]補益心腎、安神益智。
[宜忌]適用於心悸失眠、眩暈健忘、神疲乏力者,尤其適宜中老年腦力勞動者。
節令美食
我國傳統的臘八節在農曆臘月初八。古人在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除了祭先祖、祭百神外,民眾還要“擊臘鼓”、“送臘藥”,驅瘟防病,異常熱鬧。
“臘”,是在古代一種祭名。臘者,獵也。漢代時,把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定為“臘日”。後來把這一天稱為臘月初八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上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按照古人的做法,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古時臘祭共分五祀,即祭戶神、宅神、門神、灶神和井神。除了祭神同時還要祭先祖。祭祀時要擊鼓,名曰“臘鼓”。古諺說,“臘鼓鳴,春草生”。適逢春季傳染病抬頭的時候,所以村民們在這天要聚集在一起,腰間佩細鼓,戴胡頭,裝成金剛力士,擊鼓驅瘟,就像現在的街頭防病宣傳等活動。《呂氏春秋》上記載臘日這天“命有司大儺旁磔,介紹的就是這一活動。
臘日這天,城鄉郎中還要準備些常用藥贈送群眾,預防春瘟,並在街頭設案為群眾開方看病,取名“送臘藥”。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上講:“八日,醫家多合藥劑,佐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送大家,謂之臘藥。”說明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便懂得結合時令特點進行一係列地防病治病活動。這些活動對保護群眾健康,繁衍種族無疑起了重要作用。
在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做臘八粥。許多地區對臘八節非常重視。前一天就要準備煮粥的用料,全家動手揀簸米豆,剝果滌器,晝夜經營,五更前要把粥煮成,天不亮全家老少就要團聚一起,享受節日之樂。親友鄰居還要相互饋送。有的地區,不僅人喝,還要給貓、狗吃一些,以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的還要把果樹上塗一些,“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在北方農村還要給水井供上臘八粥,以祭井神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