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每日2次或佐餐食用。
[功效]強心,利濕,活血,軟堅。
[宜忌]適用於高血壓、風濕性心髒病。健康人常食能祛病延年。
菊花火鍋魚片
[材料]鯉魚1500克,鮮白菊花3000克,雞湯3000毫升,味精3克,醋3毫升,生薑15克,蔥10克,食鹽5克,料酒10毫升。
[製法]點燃火鍋,燒開雞湯備用。將鮮菊花瓣放在溫水內漂洗20分鍾左右,然後撈出,再放入溫水內漂洗,然後放入竹籃裏瀝水。將鯉魚去鰓、鱗和內髒,洗淨,取魚肉切成薄片,放入火鍋雞湯內蓋上蓋5分鍾,再放入菊花瓣,與魚同煮2~3分鍾,即可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宜忌]適用於水腫、黃疸、氣喘、咳嗽、濕熱等。
節令美食
在秋收作物中,白薯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白薯一上市,城裏人都搶著購買。或蒸或煮或烤或炸,薯香撲鼻特別誘人。
白薯的通用名叫甘薯,屬於旋花科植物的肥大塊根。陝西、河南稱為紅薯,四川人稱紅苕,江浙稱金薯或番薯,山東、東北人則叫地瓜。此外還有山芋、紅山藥、香薯蕷、土瓜等稱呼。
以前在北方農村,白薯是整個冬季的主要糧菜,從營養角度看,除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外,其他生命所需的物質幾乎白薯都有。據測定,500克白薯含熱量2310千焦,含糖128克,植物蛋白78克,脂肪09克,鈣78毫克,磷87毫克,鐵17毫克,胡蘿卜素57毫克,維生素B-1052毫克,核黃素017毫克,還有大量的維生素C。在冬天蔬菜淡季,白薯可謂是一種較為合理的平衡食物。我國曆代本草甚至把白薯看作為一種“補中、和血、暖胃、肥五髒”的聖品。
除了食用外,白薯還被列入中醫的藥典。《本草綱目拾遺》中說,白薯補益之功勝於與薑棗。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載,白薯能“禦風寒、益顏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生白薯搗爛後敷於患處,還可以治療瘡癤炎症,有消炎、去毒、生機之療效。《本草求原》中說,白薯與鍘魚、鱧魚同煮,有調中補虛作用。此外白薯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寬胃腸,通便秘。
白薯盡管甘甜味美,但過食或食用不當往往產生酸味,使人惡心。特別是患有慢性胃病的人,經常吐酸或胃脘脹滿者,最好不食或少食,以防引起胃疾複發。為了預防食後產酸,食用時最好事先吃點鹹菜。
白薯原產美洲。1492年哥倫布航海到達美洲時把它帶回西班牙種植,16世紀傳入非洲。明代萬曆廿一年,福建人陳振龍在呂宋經商,發現當地白薯產量高,易栽培,決心引種回國。然而統治呂宋的西班牙當局禁止白薯外傳的,關卡檢查的非常嚴,一旦發現就以走私定罪。陳氏為了把白薯引回祖國,冒著極大風險把幾尺薯藤偷運到船上,並悄悄纏在船上的繩索中。經過七晝夜的航程終於將薯藤偷運到了福州。後經陳氏父子精心栽培、推廣,白薯才在一些地區廣為流傳。陳氏一家數代都為推廣白薯的栽培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國第一部白薯專著《金薯傳習錄》就是陳振龍的六世孫陳世元撰寫的。後來陳世元的兒子陳雲於清乾隆時期又寫了《金薯論》一書。到了乾隆五十一年,清政府才公布全國普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