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忌]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花、便秘及動脈硬化等症。
女貞子桑葚煎
[材料]女貞子、炙首烏各12克,桑葚子15克,旱蓮草10克。
[製法]以上4味水煎取汁。
[用法]每日1劑,分2~3次服。
[功效]滋補肝腎。
[宜忌]適用於肝腎不足之眩暈、須發早白等症。脾胃虛寒瀉泄及陽虛者不宜用。
節令美食
“筍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廚爨(cuan,竄;燒火做飯)剝新筠。”陽春三月是吃鮮筍的好時節。
我國也是盛產竹的國家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就對竹筍有著特殊的喜愛。杜甫有:“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的佳句,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竹筍的喜愛之情。陸遊吃過江西的“貓頭筍”,對其大加讚揚:“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狸”。在詩人看來,竹筍比駝峰狸肉都要鮮美,被譽為“寒士山珍”。
清代大畫家鄭板橋,一生愛竹入迷,“專畫蘭竹五十餘年”,在其著名的《竹石圖》上,對竹子的品格大加讚揚,題詩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身本在破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鄭對肥美鮮嫩的竹筍更是喜愛有加,“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就是他對鮮筍的高度評價。
竹筍,又名“竹肉”、“竹胎”,是由竹的芽胞發育而成的嫩芽。冬季埋於土下的稱“冬筍”,肥大鮮美,為筍中的佼佼者。春天破土而出的稱作“春筍”,夏秋季采收的名為“夏筍”,也叫“鞭筍”。提起冬筍,在古代曾流傳著孟宗哭筍的故事。講的是三國時一個叫孟宗的人,非常孝順。寒冬臘月的一天其後母想吃筍,孟宗便冒著嚴寒上山去找筍。因冬筍是埋在土裏的,他跑遍整個竹林也沒找到一棵,但急得跪在地上哭了起來。其孝心感動了上天,這時隻見鮮嫩的筍芽萌出地麵,繼而長成又大又肥的冬筍,孟宗哭筍的故事便也由此流傳了下來。
全世界的竹子,大約可分為47個屬,1250多種。我國的竹子也有22個屬,180餘種。竹子的種類繁多,但並不是所有的竹筍都能吃。能夠食用的主要有:毛竹筍、淡竹筍、慈竹筍以及麻竹筍等。竹筍鮮品烹製,也可加工成“筍脯”、“筍菹”和“筍幹”,還可以加工成罐頭。“玉蘭片”便是用毛竹的嫩筍加工而成,有“冬片”、“桃片”,“春片”,“尖片”之分。食用前用溫水發透,就可烹出許多美味佳肴。“筍菹”(菹zu,租,酸菜)是用筍加工的一種酸菜。“筍脯”是將筍煮透,放進薑醋等佐料,烘幹後入壇封存的加工品種。筍的吃法特別多,葷素菜都可食用,或燒、或炒都有其獨特的風味。用冬筍燒肉、雞,以及“燒三冬”(冬筍、冬菇、冬菜)、蝦子燒筍片等,味道都很鮮美。在我國各色各樣的素菜中,筍更占有重要地位。高檔菜“口蘑燜魚翅”、“冬筍魚”等都是用筍製作而成,色、香、味、形都很講究。
在鮮筍中,冬筍的營養價值最高,幾乎高出春筍一倍。據測定,每100克冬筍中含蛋白質41克、糖57克、鈣61毫克、磷129毫克、鐵52毫克,但含量最豐富的還是膳食纖維。近年來國內外都特別重視膳食纖維的醫療價值。常吃含有膳食纖維的食品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預防高血壓、肥胖病、糖尿病以及腸癌病症等。
筍在中醫藥學中也有很高的地位。《食物本草》上說,清炒竹筍有清熱、化痰、鎮靜等多種功能,對小兒痰熱驚癇或妊娠眩暈有治療作用。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名的《千金要方》中也收錄了竹筍。介紹竹筍有“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之功”。據《本草綱目》記載,苦竹筍還有治療失眠、除煩、明目等功能。用冬筍煮粥吃,可抑製小兒痘疹,並有解毒之功。醉酒昏睡不醒,民間還有用酸筍湯灌服的方法。竹子的其他部位藥用價值也極高。
佳節清明桃李笑
——清明話食療
節令特點
每年的陽曆4月4日或5日為清明。清明是象征物候的節氣,有天氣晴朗、
草木繁茂之蘊意。清明時,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時節,氣候溫暖,春意正濃。而在清明前後,仍會時有冷空氣入侵,大家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身體健康的危害。
天人合一
清明時節,氣候濕潤,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之意,而乍暖還寒的多變天氣最容易使人感冒,從而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病症;春季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腦等疾患的多發季節。
而在清明以後,多種慢性疾病都極易複發,如關節炎、精神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在這段時間要忌食易引起發病食物,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以避免舊病複發。
滋補原則
裏熱指的是體內有鬱熱或者痰熱。在春季六節氣,熱鬱於內,機體被外來風氣所鼓動,便會向外發散,輕則導致頭昏、身體煩悶、胸滿、咳嗽、痰多、四肢重滯等症狀;重則形成溫病,嚴重時甚至侵害內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