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季篇(5)(3 / 3)

待到來年3、4月間春回大地時,便再次集結起來,浩浩蕩蕩北上返回渤海灣。

大約在4月份便可趕到渤海灣各處河口,安家落戶,生育兒女。在對蝦大規模洄遊時蝦群密集,一網下去就能捕到很多。

對蝦產卵期一般在5~7月份,其中又以5月為多。雌蝦產卵時一邊排卵,一邊將貯存在納精囊內的精液排出,讓卵子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受精卵要經過一個很複雜的蛻變過程後才能變成幼蝦。幼蝦生長發育很快,到7~8月間便可長到10厘米左右,到秋涼時就可進入“青春期”,紛紛擇偶,進入熱戀之中。當深秋初冬它們長成標準大蝦時便會像它們父輩們那樣過著定期洄遊生活。

對蝦質嫩味美,能烹製出許多的美味佳肴。在全國八大菜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山東的整尾烤大蝦、青島的三彩大蝦和油燜大蝦、琵琶大蝦、烹蝦段等都是代表菜。對蝦吃法也很豐富,家庭烹製除了烹、炸、燜、紅燒外,還可做成炸蝦球、炸蝦餅。也可做成對蝦三鮮餡餃子。放上少許剛上市的嫩豌豆(用刀拍碎),其味之鮮是任何餃子餡都比不得的。把對蝦切片作鹵澆麵條吃,味道也極其鮮美。

對蝦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6%,比螃蟹、鮑魚含量都高,屬於高營養食品。而且氨基酸含量既全麵量又多,另外還含豐富的鈣、

磷、鐵等微量元素,維生素A的含量也極為豐富。

對蝦還有良好的補腎壯陽、滋陰健骨功能,對陽痿、神經衰弱以及乳汁不足有明顯功效。《綱目拾遺》上就有記載,將蝦肉搗爛,用黃酒熱服,少時乳汁即下,再飲以豬蹄湯,每日數次“其乳如泉”,產後乳汁不足時,這是個不錯的治療方法。

春來遍是桃花水

——春分話食療

節令特點

每年的陽曆3月20日或21日為春分時節。“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農曆書中有相關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春分日還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春分開始,太陽直射位置逐漸向北轉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則與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地溫一般都在10℃以上,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過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由此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對春分曾有這樣一段描述: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算是大好時節,我國的台灣地區更是蘭花盛開的時候。

天人合一

春分對人體而言,其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也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

春天是高血壓病的多發期,也容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同時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因此調攝情誌頗為重要。

人們應順應春季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調攝情誌。可以到野外放風箏、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等等。

滋補原則

經過寒冷的冬季之後,人體通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冬季常見人們發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這些都是吃新鮮蔬菜較少的原因。

所以,在春季六節氣一定要多吃各種新鮮蔬菜,以彌補冬天的營養不足。

滋補食譜

白蝦炒韭菜

[材料]

白蝦48克,嫩韭菜380克,精製鹽3克,味精2克,熟清油75克。

[做法]

白蝦(太湖小白蝦)剪去須;韭菜切成寸段。

炒鍋置大火上,下熟清油30克燒熱,白蝦下鍋加鹽少許,煸炒至變色就可倒出。

淨鍋置大火上,下熟清油,燒至沸熱時放入韭菜,加鹽、味精炒至韭菜顏色變重時,將白蝦重新放入鍋中炒勻,隨即盛裝大圓盤裏擺放均勻。

[特點]

碧綠青翠,香鮮嫩脆。

家常肉片湯

[材料]

上漿肉片90克,水發金針菜段24克,菠菜180克,春筍片45克,水發木耳30克,水發粉絲90克,紹酒4克,鹽1克,味精1克,熟豬油30克。

[做法]

鍋裏放肉湯740克,加金針菜段、筍片、木耳、鹽、味精、粉絲燒沸,然後將肉片分開下鍋,再燒沸時去除浮沫,加入菠菜,淋入熟豬油燒片刻,盛裝大湯碗裏即可。

[特點]

湯色為淡紅色,味香,肉片滑嫩,可謂味美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