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視新聞的真實原則表現
理論研究
作者:劉瓊 徐新
【摘要】如果要體現電視新聞真實原則,首要的就是內容的真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新聞的真實性具體要求做到:報道中的新聞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過程)必須真實準確
【關鍵詞】電視新聞 真實 新聞
一、電視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要體現電視新聞真實原則,首要的就是內容的真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新聞的真實性具體要求做到:報道中的新聞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過程)必須真實準確;新聞背景的介紹,包括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的聯係,必須真實;情節描寫、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思想變化的介紹必須真實,不能渲染誇張,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實;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麵,不僅要做到所報道的單個事情的真實、準確,尤其要注意和善於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做到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的統一,杜絕片麵化和絕對化的報道;新聞解釋要合乎客觀事實本身的邏輯。
在中外新聞史上,新聞失實現象不乏其例。近年來,隨著各地新興報道雜誌的紛紛創刊,傳統媒體的爭相擴版,乃至“第四媒體”網絡新聞傳播容量上的巨大擴充,使稿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類虛假新聞的出籠也有了可乘之機。人民日報所辦的網站《人民網》和上海的《新聞記者》雜誌等,每年都要在年初評出上一年的“十大假新聞”,搜集了全國各媒體出現的虛假新聞。仔細分析,這些失實的新聞主要有三種類型:非故意失實,主要屬於業務性,由於編輯、記者、通訊員等工作作風不踏實,造成失實;編造性失實,基本是通篇捏造,純屬子屬烏有;片麵性失實,新聞報道的事實並不是假的,但是隻報道了客觀事實的一麵,而隱去了另一麵。雖然從這些年湧現的假新聞中來看,90%集中於平麵媒體(報紙、雜誌),很少有電視新聞,但這並不能證明,電視屏幕上沒有出現過假新聞,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放棄或鬆懈對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的堅守。
如何防止假新聞的出現?從新聞史上大部分情況及當前的電視新聞的實踐來看,搞好新聞及防止假新聞的主要保證還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聞素質高的新聞工作隊伍。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主義的教育乃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在全球媒體的道德準則中一般都會有這樣的規定:真誠、真實、準確、客觀;並認為對讀者、觀眾篤誠守信是一切名符其實的新聞工作的基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和新聞從業者追求的最終目標;新聞工作者必須公平待人;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公眾利益負責,必須尊重禮儀,具有高雅情趣等。這些原則有些是從新聞理論派生出來的,有些是隨著新聞工具的不斷發展變化而進化的,而有些則來自整個社會的一般道德觀念。但這隻是條文,要印到從業者的腦海中還需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同時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之一。在我們社會已有的新聞規則和新聞道德準則中,對假新聞及有悖於新聞準則的行為都已有明確的規定,可以說我們對付假新聞的規定不是不多,而是不夠深入人心。新聞從業者中除了一部分人是對新聞準則缺少了解之外,大部份人是因為缺少職業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使新聞工作者不致被社會壓力和個人私利弄得東倒西歪,站不穩腳跟,也可使他們免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而且隻有這樣才會使自由不致變成放肆,才會使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所以說我們要對新聞從業人士進行新聞專業主義教育的時候,就意味著不僅是對其進行業務素質的教育、業務技能的培養,還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的教育,並最終在專業主義的潛移默化中使其自覺的把新聞道德準則付諸實踐。
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新聞立法的問題可能還要等各方麵的條件更加成熟的時候才可以考慮了。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新聞一旦變成不真實的信息,它即刻便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但新聞評論體係的建立、各種新聞批評自由的出現、讀者意見調查製度的建立,以及新聞道德核心原則(即以充分而真實的新聞報道來為大眾服務)的魅力加上更具新聞專業主義的新聞教育,都使得我們有信心看到一切都會好起來,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新聞工作今後會繼續得到改進,人們依然可以依靠新聞報道來獲得關於不斷變化的周圍世界的真實情況。
二、電視新聞圖像的真實性
與報紙新聞、廣播新聞相比,電視新聞的手段最豐富,語言最多樣,其中最大的也是獨特的優勢就是圖像。電視新聞運用圖像、解說、音響、文字等聲畫符號,融形聲於一體,圖文並茂。傳播學研究的成果指出:閱讀文字能記住10%,收聽語言能記住20%,觀看圖畫能記住30%,邊聽邊看能記住50%。由此可見,“圖像”是電視新聞最大的競爭優勢。
(一)“圖像”的獨特性,使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更強。以前曾出現過已經入圍推薦參加全國“好新聞”評比的一篇通訊《百元鈔票被風吹走以後》,後經查實,卻是作者編造出來的。這篇發表在報紙上的通訊,描述了在街道上一位粗心的市民的幾十張百元鈔票不小心被大風刮走散落一地而在鈔票麵前出現的眾生態,拾金不昧的,偷偷撿走的,冒名來領的……,這篇情節十分巧合的文章,能騙過許多編輯、總編、評委、讀者的“火眼金睛”,過五關斬六將,入圍全國好新聞評選,自然有許多原因,而文學語言的無法證實性肯定是原因之一。報紙新聞除了書麵語言與少量的圖片之外,便沒有太多可以利用的工具,受眾隻能從這些書麵語言或圖片上獲取信息,而不像他從電視新聞中可以看到生動、確實的畫麵,了解來自現場的第一手信息。同樣一個題材,有一家電視台播出了一條電視新聞短消息《9400元人民幣飄落之後》,報道了一名家住五樓的居民不慎將藏在棉被中的鈔票抖落,樓下的行人與附近居民紛紛追撿,幾乎將全部的鈔票都交還給了失主,反映市民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當時正在居民樓對麵的電視記者反應迅速,拿起攝像機,抓拍下了這一過程。由於有十分真實而珍貴的現場畫麵,使這條新聞有著十分的可信度,也使這條新聞在全國新聞年度評比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全國電視獎消息類三等獎。通俗地說,電視是用畫麵講話,很難造假,也就是說,電視新聞圖像真實,為電視新聞真實性的體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電視新聞記者,自然應該努力提供最真實、最鮮活、最有說明力、最有信息量的圖像。這也是優秀的與平庸的電視新聞記者的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