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初創期的財資策略(1 / 2)

通過筆者與一位欲創業的友人茶敘,侃侃而談出企業初創期的主要風險和與之對應的財資策略。

最近與一位從事哲學研究的朋友茶敘,他說準備開家公司,主做公司掌門,兼做哲學研究或轉為研究企業哲學。向我谘詢關於企業不同階段的財資策略。我們的對話基於此而展開。

創業思辨

我:在外邊的想進去,在裏邊的想出來。辦企業相當辛勞,創業艱難,發展艱辛,求人辦事的地方多,一點也不自在,您可要慎趟這灣水啊。

朋友:對此事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覺得做企業有真實的成就感,有多元的價值。國家崛起,民族複興,是由強盛的企業群體作為經濟支撐的。做一個有事有業的老板,要比隻擺弄枯燥概念的哲學工作有意義得多。

我:在企業工作這麼多年,還初次看到企業之光在哲學家的眼中如此絢爛奪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麵目啊。

朋友:知道你近幾年一些管理公司財務的經曆,能否說說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比如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調整期的財務安排,我缺少的是一個整體的財務計劃,吃不窮喝不窮,盤算不到才受窮。

我:真不愧是具有哲學思辯和理性思考的人,未入行道之前,就有了較強的財務意識,並把企業分段來研究了。企業也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型經濟組織,也要經曆曲曲折折由盛至衰的壽命周期。而且每一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都產生不同的資源需求和與之相匹配的業務計劃和財務安排。資源、業務和財務經驗的差異,決定了企業不同的命運。

朋友:眼睛有些發亮,“你把初創期財務上的事說得細點行麼?”

我:創業實質上是資源整合行為。有作為的企業家都是資源整合的高手,沒有資本可以籌措到資本,資本不足可以從銀行融到資,沒有人手可以從人才市場物色到管理團隊,沒有現成的企業製度可以進行借鑒和商業模式創新,沒有市場可以獨辟渠道打開通向獲取運營收入的大門。更有本事的人,還能獲取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和本地政府的資助。他會把個人能量與團隊智慧高度相容,把資產做得更有價值,把企業玩得更值錢,從而引來更有實力的投資者進行戰略投資,然後在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你可能就是位億萬富翁了。

朋友:大口喝了口茶,表情有些興奮和疑惑:“億萬富翁幾分鍾就讓你打造出來了,還是從實戰的角度給我提供點素材吧。”

我:首先你要選擇或設計出你的企業的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賺錢的模式。房地產的營利模式最為簡單,選擇合適的地角,拿下價位適宜的地皮,做出好的環境和住房設計,巧妙地進行市場營銷,找個合作銀行做按揭,與知名的物業管理公司達成物業管理協議,然後你就可以開盤收銀子了。收入與成本的差價和售出的麵積,就是當期可結出的利潤。剩餘的房子,你還可以用來出租,以獲取短期現金流。當然,搞房地產賠錢的也大有人大。主要原因在於資源成本太高,地角缺乏吸引力,房子賣不出價錢來,大批現房壓在手裏,這樣老板就成為房東了。還有些人選擇了工業地產,蓋標準化廠房出租,商業模式有了變化,營利也不錯。新興產業的商業模式具有極高的創新性。處於高速成長期的中國經濟,每年會有大量新公司湧入某一新興產業。比如我國近幾年就陸續新設立70多家風機製造商來爭奪風能開發市場。這些新秀假如和處於前三甲地位的知名風機生產商爭奪地盤,沒有獨特的技術和有效的商業模式支持,在未來是難以堅持下去的。新興產業商業模式的設計,應當植根於對這一產業本質的透徹理解,從中把這個產業中最值錢的且易為他人忽略的東西找出來,讓客戶接受和使用你產品的時候感到效用有較大提升,能夠滿足其性價比期望值,銷售就會擴大,投入產出平衡點就會出現。

其次,要避免資源要素獲取上的“全額購入”,以免累積過高的初始成本。買地還是租地?買辦公樓還是租寫字樓?自己新蓋廠房還是去租賃廠房?設備租賃還是設備購置?哪一種更經濟?要把購置對價進行遞延計算,同時要把租地費用進行當期盤算,是從頭興辦一個公司還是去並購一個存量的企業?這要衡量你的資本實力和後續的業務、財務整合能力。若是新從事定單生產業務的公司,最好還是到配套較好的工業園區去租用標準化廠房,租賃設備,培訓操作工人後,插上電源就可以成為供貨商了。收入可預期,成本構成簡單,經營風險就會降到最低。值得一提的是,進行“輕資產經營”是當下比較時尚的經營行為。耐克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輕資產經營公司。公司隻從事設計和營銷商(品牌店)控製,其餘中間業務全部實行外包。把握住某一個關鍵的經營環節,就可能在上下遊進行資產借用,而不必環環親曆親為,付出全要素的資產對價。鑒於大部分中小企業現實管理水平,在供應鏈的選擇與合作上,一定要付出較大的力量。認真抓好標準要求、駐廠檢測、組裝測試等,要嚴格地按合作協議和工藝程序進行管理,更要經得起那些低質量、低價格的上遊供應商的利益誘惑,選擇較好的而不是選擇最便宜的。不要輕易萌動占用客戶資金的念頭,在結算環節一定要進行周密的財務安排,做一個看起來不太大方但卻十分守信用的客戶,你的供應鏈係統才會健康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