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健康生活往往是一個人在飲食、體育鍛煉和如何對待逆境等問題上做出正確選擇的結果。這項研究工作從1940年開始,它對各種類型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60年的跟蹤調查。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導致健康、幸福和長壽生活的7個因素:適量飲用酒精飲料、不吸煙、婚姻穩定、體育鍛煉、體重適中、克服困難的積極態度和心情開朗。哈佛大學醫學係教授喬治·瓦利恩特指出:“一個人活得健康幸福並不取決於命運,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基因和我們自己。”

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為了健康,就要關注和愛護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習慣,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每個人的健康與長壽,60%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環境的影響,這是健康綜合觀的最科學、最全麵的提法。這裏,它科學地提出了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強調“自己的康壽要自己負責”。目前,人們據此提出了“不活百歲是自己的過錯”、“康壽無秘訣,關鍵在於自己”、“健康要靠自己去捍衛”等箴言。

你健康嗎?在競爭和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在健康被越來越重視的現在,你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嗎?在各種各樣的疾病橫行的今天,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遠離這些魔鬼,享受自己的幸福呢?我們首先要知道,現代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更是在保持體格方麵、精神方麵和社會方麵的完美狀態。

每個人生病以前都是健康的,但在健康狀況出了問題後,你是否意識到,隻有在病情尚未惡化之前及時預防,才能免於疾病的痛苦。

許多人僅僅根據身體的外表來判斷自己是否健康,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等到身體出現異常往往已無法補救了。輕微的症狀,最後也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因此隻要身體稍有不正常的現象,就應該立即注意。認識健康已經成為今天的一個重要課題,隻有認識健康才能擁有健康。

健康的得來,不能片麵地迷信醫生,也不能片麵地依賴藥物,它來自於自身的努力,需要用健康的心態、健康的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去麵對疾病的侵襲。事實上,不僅僅在疾病纏身時,更要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懷著健康的心態,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度過每一天,疾病就會在你麵前望而卻步。

要做自己的保健醫生就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養生保健手段,在不住院、不求醫生和護士的情況下,依靠自己和家庭力量對身體進行自我觀察、診斷、治療、護理和預防等工作;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起一套適合自身健康狀況的養生方法,以達到健身祛病、延緩衰老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自我保健意味著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在遇到小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病以及和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而需要外科手術或到醫院就醫時,你知道該做什麼。另外,自我保健也意味著你懂得改善周圍的環境,避免不良環境對身體的侵害,如避免間接吸煙、盡量不接觸汙染物。

也有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等有了病再去醫院治療。其實很多的疾病在早期是很難被發現的,有些疾病一旦發病,醫院也無法治愈。比如:腦血栓、腎髒疾病、肝髒疾病、糖尿病、腫瘤、癌症等。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花錢就不會心痛。因為這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已經沒有資格與自己的健康討價還價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是在給醫院打工,透支自己的健康來換取金錢、權位,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換命。

英國詩人斯賓塞認為:“保持身體健康是一種職責,但是隻有極少數人意識到這一點。”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對健康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對健康進行了更深刻的分析:“不論有多麼出眾的才能和力量,不論有多麼高明的見識,一旦臥床不起,人生就將化為烏有。”

歸根到底,健康需要自己負責。自己是健康唯一的主人,要想擁有健康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我們不能把健康僅僅當作一個口號,也不能把健康托付給別人,身體的舒適與否隻有自己知道,發現健康問題的也隻能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