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撥款被引入高等教育撥款方式後麵臨多方質疑:績效撥款是否能夠達到製定者預期的效果?績效撥款最終產生的效益能否彌補前期準備工作所花費的成本?績效撥款所帶來的馬太效應將如何避免?盡管如此,績效撥款仍是當前國際高等教育撥款方式的主流趨勢,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筆者建議我國應實施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撥款,但鑒於績效撥款是一項複雜浩大的工程,可選擇在項目支出預算中撥出一筆高等教育績效基金進行試點。
【參考文獻】
[1] 孫誌軍、金平:國際比較及啟示:績效撥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2] 嚴吉菲:高校績效撥款評估機構的比較和研究:基於北美的視角[J].高教探索,2007(5).
[3] 邵巍巍、邵洪宇:國外高等教育績效撥款評述[J].中國校外教育,2007(35).
[4] 趙淩:德國高等教育績效撥款製透視[J].高教探索,2012(1).
[5] 林榮日、劉凱:美國高校政府撥款模式研究及對績效撥款的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1(6).
[6] Daniel T. Layzell.Linking Performance to Funding Outcomes for Publ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S experi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8,33(1).
[7] Aldo Geuna,Ben R. Martin.University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Fund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