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戰略下職業教育體係的構建與培育
高教研究
作者:彭開勤
【摘要】 區域經濟戰略是國家經濟建設過程中普遍實行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在我國這種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下,利用職業技術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就成為振興地區經濟,實現向開發區域產業轉移輸血,為限製開發區域人口轉移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的重要舉措。本文構建並培育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職業教育體係,創新職業教育理念,通過人才輸入和投放,激發創新活力,開辟創業市場,以推動區域經濟圈的聯動發展。
【關鍵詞】 區域經濟 職業教育 構建 培育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浪潮下,區域經濟增長問題在國家戰略發展中的比重變得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學研究和爭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曆了“兩個大局”的部署,即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重點開發沿海地區,進入21世紀以後重點開發內地。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以湖北省的發展機遇來看,正如2012年3月7日李克強同誌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所指出:“從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度轉移這個規律來看,也到了該中部地區發力的時候了。”可見,區域經濟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呈現著布局和推進的曆史規律。在這種規律的導引下,我們先後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等區域經濟發展聯合體,而長江中遊城市群當下正趕上了發展的黃金機遇,甚至還會成為國際區域經濟友好合作的開端。2012年4月29日,中俄雙方商定將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和伏爾加河流域中遊城市群的區域合作,就是一個先兆。那麼如火如荼的區域經濟戰略會給地區和國民經濟帶來哪些現實的客觀需要和元素支撐呢?人的因素,是不言而喻的,人的素質,更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在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力發展並優化職業教育體係,培養適用對路的職業技術專門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從而彌補人口紅利漸漸消退的實際影響,凸顯知識紅利、創新財富對區域經濟騰飛的重要支撐。
在中部地區的發展規劃中,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鄂湘贛皖四省城市群都屬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承擔著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產業轉移和限製開發區域人口轉移的功能。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長江中遊城市群作為“承接雙轉移”的最佳區域,可以通過建立國家城鎮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率先破題。在這個轉移過程中,吸引人才、招納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創新優勢就成為破題的重要環節。以長江中遊城市群為例,據統計,中部四省在沿海打工的農民工均在400萬人以上,如果能夠吸引大量農民工返回本省創業,就可以有效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他們也就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主體。在吸引農民工回歸創業就業的過程中,也可以支持開發區、工業園區建立農民工創業園,通過高等院校的技術引進和政府的稅收扶持,開展技術創新,發展新型產業,推進產學研結合,逐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可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股份製改造和技術革新,吸納返鄉人員參股,利用新的項目拓展新的創業。實現這些政策藍圖的決定因素有很多,但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院校以文化育人,將更多合格的畢業生輸送到企業一線,壯大企業的人才優勢,是職業教育的傳統功能。在區域經濟圈內,大力推廣政府主導下的職業院校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不斷提升農民工技能,將其轉化為產業技術工人,提高收入水平進而加速其市民化的進程,引導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就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和潛在市場。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撐和繁榮
在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產生之前,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處於主導地位,其代表人物是推進理論的倡導者、著名發展經濟學家羅森斯坦·羅丹(posenstein—rodan),他主張發展中國家在投資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規模持續作用於眾多產業從而突破其發展瓶頸,推進經濟全麵高速增長。我們國家在區域經濟發展上一直因地因時製宜,從建國以來所執行的總體發展戰略就是動態的均衡—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曆屆政府從動態的角度來考慮區域經濟的布局,隨著時間的遷移,社會經濟、政治因素和社會發展目標的變化,或者選擇均衡區域發展戰略;或者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例如20世紀50年代東北建設、60年代的西部三線建設、90年代的東部大發展、21世紀初的西部大開發乃至深圳、上海浦東的引領效應都扮演過非均衡推進角色;或者協調的區域發展戰略,例如“西部加速、東北攻堅、東部保持,東西互動、帶動中部”三極聯動戰略。這些區域發展戰略在不同的曆史階段輪流突出,逐步實現了貫穿於每個曆史階段區域發展戰略中的經濟複興和振興。在這些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功不可沒,為地區的發展培養輸送了大量的專業技能人才。在人才緊缺的年代,職業教育的貢獻被湮沒在經濟發展的成果中,沒有人意識到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對初、中級實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由於人才的匱乏,中專畢業就可以擔綱技術管理或設計維修的主要崗位,沒有人覺得普通的技工也要通過學校來培養,認為簡單的師徒製就足以培養崗位所需的勞動者。實際上,由於當時的生產力落後,我們的工業、農業基本上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通過各種不同的夜校、技校和培訓班實行的初始職業教育已經為適應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勞動者,有力支撐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進步。在深圳發展過程中,湧現出的蔚為壯觀的百萬人才南下創業就是一個典型範例。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和突飛猛進,對具備高含量的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在學曆層次上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從中職技校到高職高專,再到今天的應用型本科,無一不烙上了應用型、技能型、實用型的標簽。
黨的十八大以後,隨著“五位一體”布局的展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動態性,即均衡或非均衡或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將會繼續輪流突出,區域經濟自身的協調性,也會通過注重縮小差距、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體現出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布局將會更注重培育“協調型增長極”,通過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三大經濟增長區,帶動以“一圈二帶三區”為骨架的東中西部結合區,逐漸熨平東北、東部和中西部三大區域的差距,直至形成同質化和一體化的大中國經濟區域,實現美麗中國夢,這些趨勢的發展和夢想的成功都將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追蹤產業的發展與進步,可以實現諸多領域特別是製造業的無縫對接,立體的職業教育體係更能夠活躍勞動力市場,豐富區域經濟的活力。何謂立體的職業教育體係呢?就是建立應用本科培養的技能管理型人才、高職高專培養的技術實用型人才和中職技校培養的崗位操作型人才三位一體,以人才鏈的形式整體投入到區域經濟的社會需求中去,按生產線布局或創新團隊組合開展企業生產實踐,解決勞動力短缺和不平衡對企業發展的製約因素。立體的職業教育體係還可以通過新專業鏈、生產線的試辦、產業鏈和就業崗位的拓展實現校企之間的長期深度合作,以教育的繁榮反哺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