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本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五段式”教學模式探究(2 / 3)

三、宏觀經濟學課程的“五段式”教學模式

根據調研和實踐,以三本高校學生的知識特點和思維方式為出發點,提出了宏觀經濟學課程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即趣味導讀、模型精講、問題發現、熱點討論、課堂實踐。

1、趣味導讀

用淺顯的案例、生動的故事或犀利的笑話導入《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往往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講到GDP局限性時,首先讓學生看一個笑話:“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於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這個笑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GDP存在的缺陷。

2、模型精講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包括簡單的凱恩斯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因此,模型講授是教好宏觀經濟學的基礎。而三本高校學生的入學成績較低,數學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也較弱。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模型講授三段化能夠將抽象而複雜的模型簡單化,更有利於消除三本高校學生對模型的恐懼感。首先,介紹理論模型產生的實際背景和相關經濟學家的故事,幫助學生回顧數學知識,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本課程知識結合起來。其次,以文字表述、幾何圖解與數學論證多種方式解釋,綜合利用板書、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片等教學手段,解決學生對模型的理解問題。圖形分析與轉化,比如曲線的推導或移動涉及到四個象限、點的變換、線的移動,運用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能夠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其動態的演變過程。三本高校學生素質相對差些,對問題的反應也慢一些,因此數學論證過程用PPT課件轉化太快,通過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呈現出來,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與理解經濟理論的邏輯分析和推導過程。最後,進一步闡述實行不同方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曲線位置,乃至對均衡收入有何影響。

3、問題發現

經濟周期、通貨膨脹、失業、彙率變動等宏觀經濟問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的擇業、消費、投資、儲蓄都離不開對這些宏觀因素的正確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發現問題為核心,積極引導學生用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去探討現實經濟問題,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原理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經濟規律的能力,而且能夠訓練學生形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達到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比如,在講授國民收入核算時,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GDP與GNP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現在用GDP而不用GNP作為研究宏觀經濟運行的經濟總量?在講授“凱恩斯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時,啟發學生們提出問題:每一種理論或學派的缺陷在哪裏?偏重點有什麼區別?這些派別之間的對立和關聯表現在哪裏?通過問題發現,讓學生們自己找到答案,氣氛活躍,印象深刻。“問題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很深的學術功底,還需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原理,了解學生的特點,能夠控製課堂、把握全局,及時將學生的發散思維拉回到課堂,不會因“發現問題”影響課程的教學進度。

4、熱點討論

課堂討論是一種有組織的教學實踐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要想使課堂討論富有成效最關鍵的就是科學合理的設置主題。宏觀經濟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感。由於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每年宏觀經濟的熱點都不同。因此,選擇現實經濟問題時不能一成不變,應當根據每年的情況進行調整,促使學生關心經濟熱點問題。比如,由於學生對失業和通脹問題比較熟悉的、比較感興趣,在講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時可以進行課堂討論。2007年通貨膨脹是熱點問題,在講通貨膨脹和失業這一章時,主要讓學生衡量當年通貨膨脹的狀況,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通貨膨脹對我國不同群體的影響。而2008年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失業問題變成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對失業問題的探討成為重點。課堂討論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並指導學生在課外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做好充分準備。課堂討論當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課堂討論結束,教師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概括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