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月球做一次“透視”
科技視野
作者:張唯誠
2011年末,月球迎來了來自地球的一對姊妹探測器——“聖杯A”和“聖杯B”。它們原名“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其縮寫GRAIL有“聖杯”之意,後又在征名活動中被命名為“埃布”和“弗洛”,分別為“退潮”和“漲潮”之意。幾乎整整一年後,也就是人們正在忙著迎接2013年新年的時候,人們重新聽到了這對月球姊妹探測器的最新消息:它們雙雙在地麵控製下撞擊了月球靠近北極的一座山峰。它們完成了什麼使命?在這一年的時間裏,這兩艘探測器又在月球軌道上經曆了什麼?
月球的秘密
人們觀察月球就會發現,月球的正反兩麵是明顯不同的。正麵,亦即麵對地球的一麵比較平坦;而反麵,即背對地球的一麵則山巒起伏,坑窪不平。探測表明,月球兩麵的礦物分布並不均勻,正麵礦藏豐富,含有大量的鉀、磷和稀土等元素,反麵的礦藏則相對貧乏。為什麼月球長得如此怪異?正反兩麵的月貌為什麼如此不同?這與它的起源和演化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關於月球的起源迄今為止主要有四種說法。“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具有相同的起源,都是由太陽係星雲吸積而成的;“分裂說”認為,月球是由一部分被地球甩出去的物質形成的;“俘獲說”認為,月球來自另一個地方,是被地球“俘獲”的;“大碰撞說”認為,45億年前,當時地球與另外一顆原始行星發生了碰撞,一些碎片被拋入太空,從而形成了月球。
現在一般認為“大碰撞說”最合理地解釋了月球的起源,因為“大碰撞說”得到很多證據支持。人們還發現月球上的某些元素的缺失比地球上的更多,這可能是極度的高溫造成的,而隻有“大碰撞”理論才可能解釋這樣的高溫。科學家也用電腦模擬的方式檢測了“大碰撞說”的合理性,結果表明,假若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傾斜著撞向地球,確實能夠形成現在的月亮。
但此前的“大碰撞說”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月球的正反兩麵會出現明顯的不同。2011年8月,有科學家提出了新的理論以解釋月球的“不對稱性”,這個理論認為,當時的撞擊產生了一大一小兩個月球,這兩個月球一起圍繞地球旋轉了大約幾千萬年,直到它們也撞在了一起,並融合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月球。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重現了當時的情形:小月球傾斜著紮進了大月球中,把大部分物質留在了月球的背麵,形成了起伏不平的月貌,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月球背麵的高地。撞擊同時又壓扁了位於月麵之下的層麵,將大量的鉀、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正麵,造成了今天月球礦物分布的不均勻。“雙月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月球的正反兩麵顯示出的不同,但這種理論隻是一個假說,科學家們也並不是都同意,所以需要尋找證據上的支持。
從月球重力場中尋找答案
如何尋找正確的答案呢?有一個辦法是到月球的背麵去采集岩石,尋找撞擊的證據,這需要一次複雜的探月任務才能實現。還有一個辦法則是了解月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組成,然後將了解到的信息聯係月麵的地形地貌進行分析,這樣的工作或許能讓科學家們推測45億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那次傳說中的碰撞是否真的產生了現在的月球,它後來又經曆了怎樣的演化。這有點像為月球做一次“透視”。鑒於實際的情況,科學家們選擇了“透視”,這就是“聖杯”姊妹探測器造訪月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