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開電磁輻射的麵紗(1 / 2)

揭開電磁輻射的麵紗

科技視野

作者:虹

隨著電器產品和數碼產品的日漸普及,它們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帶來諸多便利。常言道,有利必有弊,這些電氣化產品也給人們帶來了煩惱和憂慮,電磁輻射就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這些電器產品和數碼產品的電磁輻射真會給人們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嗎?下麵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電磁輻射的麵紗。

什麼是電磁輻射?

在了解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何為電磁輻射。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任何帶電體周圍都存在著電場,周期變化的電場就會產生周期變化的磁場,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了電磁波。電磁波向空中發射或泄漏的現象就叫作電磁輻射。如:手機、電腦、各種家用電器、輸配電線的周圍都存在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按其輻射源可分為天然電磁輻射和人工電磁輻射兩大類。天然電磁輻射是由某些自然現象引起的,最常見的是雷電。天然電磁輻射嚴重時,能引起動物的神經係統紊亂,如某種鳥類的群體撞牆等。人為電磁輻射主要有脈衝放電、工頻交變電磁場和射頻電磁輻射,能產生這類輻射的輻射源已經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

相關鏈接1:

電磁輻射的強度

電磁輻射其實是一種能量,它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主要取決於能量的強弱,用來表量其強度大小的單位主要有:

1.功率:輻射功率越大,輻射出來的電、磁場強度越大,反之則小,單位是瓦(W)。

2. 功率密度:指單位時間、單位麵積內所接收或發射的高頻電磁能量,單位是瓦/平方米(W/m2),在高頻電磁輻射環境評估時功率密度常用微瓦/平方厘米(μW/cm2)表示。

3.電場強度:用來表示空間各處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的物理量,距離帶電體近的地方電場強,遠的地方電場弱。電場強度的單位是伏/米(V/m)。

4.磁感應強度:表示單位體積/麵積裏的磁通量,用於描述磁場的能量的強度,單位是特斯拉(T)或高斯(Gs)。

電磁輻射對人體危害的標準

人體所處環境的電磁輻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或產生累積效應時,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造成傷害。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電磁輻射對人體都有危害呢?我們如何衡量一種電磁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危害呢?一般來講,長波對人體的影響較弱,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對人體影響越大,微波的影響最為突出。電視、電腦等電器產品所發出的電磁波屬於超短波,微波爐、手機等在使用時所發射的電磁波屬於微波範疇。

國際上,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的安全標準用SAR來表示,它的中文意思是“比吸收率”,作為人體組織對能量吸收的度量單位,反映了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程度。SAR定義為生物體每單位質量所吸收的電磁輻射功率,即吸收計量率,單位是瓦/千克(W/kg)。目前通用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歐洲使用的2W/kg,另一個是美國使用的1.6W/kg。

我國《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采用電場強度伏/米(V/m)和功率密度瓦/平方米(W/m2)或微瓦/平方厘米(μW/cm2)為單位,適用於一切人群經常居住和活動場所的環境電磁輻射,不包括職業輻射和射頻、微波治療需要的輻射。在這個標準中,對微波電磁輻射,以功率密度μW/cm2作為計量單位。將環境電磁波容許輻射強度標準分為二級:一級標準:安全區。指在該環境電磁波強度下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嬰兒、孕婦和老弱病殘者),均不會受到任何有害影響的區域。其標準限值為:在長、中、短波波段,電場強度應小於10V/m;在超短波波段,電場強度應小於5V/m;在微波波段,其輻射功率密度應小於10μW/cm2。各種發射天線,在其居民覆蓋區內,必須符合“一級標準”的要求。二級標準:中間區。容許電磁輻射功率密度小於40μW/cm2 ,指在該環境電磁波強度下長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嬰兒、孕婦和老弱病殘者),可能引起潛在不良反應的區域,在此區域內,可建造工廠和機關,但不許建造居民住宅、學校、醫院和療養院等。已建造的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超過二級標準的地區,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公共設施。

我國至今沒有出台磁感應強度的正式標準。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協會和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電磁場的安全強度是0.2~0.4微特斯拉(μT)(這是24小時接觸電腦時的電磁場安全界限),低於此強度對人體沒有危害。瑞典國家工業與技術發展委員會得出如下結論:15歲以下兒童如果暴露在平均磁感應強度大於0.2微特斯拉的環境中,則患白血病的概率為其他兒童的2.7倍以上;若磁感應強度大於0.3微特斯拉,則為3.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