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本《青島2014》(1 / 2)

那本《青島2014》

獨家策劃

作者:唐誌軍

但凡像奧運、世園會這類重大賽事或項目,總少不了與之相伴的一份精美刊物。有人視它為一扇窗戶,從這裏既可讓世人與當地人相互瞭望,也可能被吸引,由此踏上親曆之路。而與青島世園會名字和內容高度吻合的《青島2014》,堪稱傳遞大綠、傳遞本屆世園“讓生活走進自然”主題的最佳窗口。

從2012年8月15日創刊,到今年底或改名或轉嫁他人,其綠色宗旨和品質品位,不會隨著盛會的落幕而溫度減弱。說實話,從萌生辦刊到為此起名,再到“孩子”降生,甚至規劃它的成長,不長不短的經曆,著實讓我們這些創辦者感慨萬千,尤其當它年少成名,迅速在業內產生相當影響力,之前的一切不僅令人自豪,也特別值得回味。

將時間倒回2011年的深秋。此時距青島成功獲得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主辦權,已過去兩年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與一些參與世園工作的熟人,在交流其它事情的過程中觸及了世園會機遇的問題。或許是我們近些年不斷嚐試媒體轉型的緣故,對於據說是“十二五”青島和山東難得的世園機會,我們敏感地以為,這個機會不容錯過,而最好的參與和結合應是辦份刊物,建立起一個文化平台,這也恰好是《商周刊》的強項,況且剛剛過去不久的2008青島奧帆賽,就是最好和最近的參照。

後又經過幾番精心的研討,最終決定與世園執委會深度合作,為青島世園會量身定做一份“適合”的刊物。由此就有了2012年4月10日正式上報的關於“《商周刊》與青島世園會組委會進行項目合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涉及的是策劃和組織與世園會相關的論壇、研討會等;負責世園會各類文字、圖片、海報及影像資料的編輯、印刷與彙總;參與重要節點的新聞策劃與發布;負責編輯出版大型雜誌。

回頭看,這四項內容,最終落腳的是刊物,而它的命名,則由曾擔任青島奧帆執委會綜合部部長,後擔任青島世園會副秘書長的朱悅濤提議的,畢竟他經曆過奧運的洗禮,更懂得紀年式的意義,而且這種命名直抒胸臆,容易深入人心。

努力之下,當年的8月15日,凝聚著眾人心血的《青島2014》問世了。它猶如一個初生的嬰兒,大家的喜悅自不必說,但更多的是期待,尤其是責任的期待。如以今年底為界限,將是總第26期(截止到9月為23期)。平心而論,從最早的欄目、內容等設置,到逐漸成型的結構與風格,尤其內文質量的愈加豐厚,無不體現了周刊人十幾年來養成,或說是被市場“逼”出來的敬業精神和做事品格。

至今我們每個人都記得創刊號的那一幕,挑燈夜戰不說,在奠基意義的封麵和內容設置上,可以說著實動了一番腦筋。比如封麵,采用了寫實攝影畫麵,而這也是日後為數不多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隨後的事實證明,這類風格缺少創意,不適於此類雜誌的封麵。而內文方麵,以卷首語、獨家話題、閱讀齊魯、國家地理、專欄、品味等欄目為陣地精心采集和征集的稿件,不僅質量上乘,而且篇篇都經過認真的挑選,像約稿城市決策者和具體負責世園執委會工作的副主任、秘書長李奉利,以及像馮驥才等一些著名文化大家,其中的過程和文稿的碰撞等,都可寫成一篇篇故事予以傳誦,尤其是李奉利執筆的《青出於藍》的世園寄語,堪稱具有指導意義的力作,一直作用著這份刊物走向成熟。而這期具有開創意義的“光影集”,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打破了傳統辦刊模式,傳統攝影在這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寓意。這一模式也由此引發了刊物界的複製潮。

再次翻閱案頭上積累的《青島2014》,雖說距最後收尾還有幾期,但截止到目前,我們已不免開始為其製作“精裝本”做準備了,畢竟一些與世園進程具有重大牽扯和刻度的文章,一些通過這扇窗戶所向世人傳遞的青島綠色觀念和行為變化的文章,不隻在世園舉辦期間產生現實影響,也必將為這座城市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那山、那水、那風景》、《說園》、《齊魯青未了》、《百果山的前世今生》、《市場上的舞蹈》、《世園,青島時刻》、《世園會的“文化觀”》、《當光影穿透黑夜》、《以雕塑的名義》、《凝定的坐標》、《山的胸懷》等一大批記者的原創作品,以及約訪諸多文化大家的作品,甚至包括大量來自社會的征文,無不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契合執委會的生態文化建設宗旨,以及“文化立園”的方略。

需要說明一點,由於《青島2014》隸屬《商周刊》,所謂的編輯部,也隻有一位綽號“百果山上花木蘭”的女將負責,固定人員也隻有一位,日常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針對一些重大主題,我們主要靠集體攻堅克難,比較集中的兩次集體作戰成果是《世園,青島時刻》和《回得去的故鄉——畢家上流的故事》。前一篇記錄了世園會圓舉辦的夢時刻,而後一篇則運用了雜誌媒體特殊的“別冊”手法,講述了一個曾經貧窮村莊,依靠世園走向綠色、走向富裕的真實故事。而這個真實故事能夠被揭示,很大程度緣於李旭老師對這個村莊和百果山變遷的感受。而除了協助總編輯李奉利把握辦刊導向,期間他親自撰寫的稿件不計其數,許多諸如在山上有感而發的隨筆如《天涼好個秋》等,在廣大讀者中產生非常強烈的共鳴效果,不少讀者紛紛來信來電索要雜誌並尋求與李旭老師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