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園會的第二次估值(2 / 2)

總體而言,青島市政府是沿著“園、林、城、區”四個層次鋪開後續利用工作的,他們要將展館、園區、山地、森林、周邊區域全部盤活_這已經超越一般意義的園區後續利用,上升到通過舉辦一個世園會向令區域經濟全盤皆活的深遠目標。

有人說,世界園林園藝博覽會在西方起源時,風格顯得專業化、市民化,而傳遞到東方,就染上了宏大厚重的色彩。在可持續利用問題上,東方思維再顯優勢,青島市政府顯然高屋建瓴。

改建成什麼?

A計劃:受氣候所限,中國的植物園主要集中在南方。青島市如果能打造獨具一格的大型植物公園,或者能在中國北方“獨領風騷”。目前,青島市已經擁有自己的植物園,但是,規模不大,種植種類不全,數量有限,被局限在老城區,無法擴建。有慮於此,某青島市政協委員建議:將世園會改建為“北方最大的植物園”。不過,若打造成植物園,怎麼保證不再“千園一麵”?如何體現島城特色?農業專家指出,“海洋植物館”絕不可少,因為青島市是全國海洋科研最發達的城市。“目前我國還沒有以‘海洋植物’為主題的植物園,我們可以填補這項空白。”青島市政協委員羅小勇說。另外,打造“藥用植物園”也是一個好創意。據了解,青島市內藥用植物種植豐富,種類約561種,囊括國家級的珍稀瀕危保護物種——青島老鶴草,青島百合,蜈蚣蘭,黃芪,山茴香,山東萬壽竹……

B計劃:全球150年以來的曆屆世博會,往往喜歡在展會結束後,就地改作博物館之用。好處是直接、簡單、無需大規模修建。今天,世界各地不少著名博物館,甚至擺設的藏品,都來自世博會。例如:V&A博物館,脫胎於倫敦世博會;法國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原產於巴黎世博會。顯然,改建成博物館,是青島世園會可持續利用的抉擇之一。

C計劃:王春生委員則建議,設置青島市科技館,“把園區作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實習基地;中小學生自然課、勞技課、生物課的現場教學場所;教師、技工、誌願者的培訓工作站。”楊紅生委員則建議,把園區建設成為集專業實習、實踐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多元化生態科普基地。

當然,還有D計劃、E計劃、F計劃……在官員、專家、企業家、普通市民的心中。總之,天馬行空,創意為先。從經濟到文化,從旅遊到科研,從展覽到教育,後世園場地絕不缺乏妙用,關鍵在於發揮公眾智慧。

李滄“新飯碗”

李滄區,2014青島世園會舉辦地所在區,極度重要的交通樞紐,308國道、重慶路、四流路、跨海大橋、青銀高速公路一幾乎所有老市區與外界搭接的通道,皆穿越李滄。

20年來,該區域一直承擔繁重的公路運輸重任。另外,由於與機場毗鄰,亦具發展空港經濟之潛力。

獨特的地理特色,決定了李滄區與世園會在後續合作中采用何種模式。

通過引入物業租賃、旅遊、房地產開發,令展館盈利最大化;除了出售門票,還可引入種類繁多的增值服務;增加餐飲、休閑、購物等商業配套,拓展盈利空間。

其實,僅僅引入基於房地產增值之盈利模式一項,就足夠讓經營者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盈利,譬如,1999年昆明世園會,昆明世博園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沿用基於房地產增值的盈利模式,在2005年至2007年期間成功實現了超過3億元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