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資從“家”開始(1 / 1)

投資從“家”開始

生活

作者:寧和

梁煒寧是一個事業成功而又不乏浪漫情懷的女人,40歲出頭便擔任華僑銀行(中國)董事長,這在銀行界堪稱鳳毛麟角。而家庭美滿,有3個兒女的梁煒寧,更是讓人羨慕。梁煒寧似乎是每個女性職業發展的偶像。但在梁煒寧看來,這一切都需要理財作為家庭幸福生活的保障。

在個人金融服務方麵,華僑銀行是第一家專注於提供“家庭”金融服務的外資銀行,在其貴賓客戶中,一半以上客戶是女性。正因為如此,在各大銀行中,梁煒寧是對女性理財心理揣摩最為準確的董事長了。梁煒寧覺得,現代女性隻要自己努力,不僅可以坐擁高薪,也可以投資有道,擁有自己的房產,成為財務自由的“財女”。在家庭理財中,女性也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哪怕小孩的教育、成長,也多是由媽媽負責。

梁煒寧從小就具備了“財女”潛質。出身於傳統的華人家庭,講究量入為出,“有100塊錢,一定不會全部花掉。”這是梁煒寧最質樸的理財概念。在梁煒寧剛出來工作時,也曾麵對如今職場新人的誘惑,到處是鋪天蓋地的信用卡,但梁煒寧卻始終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還本付息。梁煒寧覺得,女性在做財務計劃時,必須先把自己的收支平衡掉,再做規劃。同時出名要趁早,“理財更是要趁早”。

資金存在一定時間價值,若20歲時做投資,哪怕收益較低,但因為存在複利,一定能取得較好收益;而若等到40歲再開始投資,又想取得足夠的退休基金,則必需取得更高的收益,而女性風險的承受能力又隨著年齡遞增而遞減,若年齡大時才考慮投資,必將把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在梁煒寧個人的財富規劃中,基本分為三塊:一部分是短期的現金,足夠一個家庭6個月花費的現金流;第二是些中長期的投資,如股票及保本的銀行產品;第三是長期投資,如房地產、保險以及一些銀行理財產品。

既然,理財服務以“家庭”為中心,又怎能離開小孩。華僑銀行就推出“小小金融家”兒童儲蓄計劃,希望幫助父母培養小孩的理財意識。

此係列兒童理財產品起存金額隻需人民幣100元,且不設賬戶管理費,引導孩子用好手裏的零用錢,通過積少成多的方式,從小養成儲蓄的好習慣,為日後理財打好根基。通過寓教於樂,專屬的小小金融家俱樂部護照從小培養兒童的理財意識;邊遊戲邊儲蓄的積少成富地圖和“致富金幣”貼紙,有效幫助孩子培養儲蓄習慣;簡明易懂的“我的記賬簿”讓孩子輕鬆學會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梁煒寧說,在小孩年幼時,未必要培養投資意識,但可以培養小孩的消費意識。讓他分清楚“想要”和“必要”,量入為出,隻有先攢錢才能進行消費。“小孩子總想當然,認為父母就是取款機”,父母必須讓小孩知道,錢不是自動就出來的。

在梁煒寧自己對小孩的教育過程中,也始終注意培養小孩的理財意識。小孩很容易覺得從父母那裏得到錢是理所應當的,但梁煒寧讓小孩明白,“錢必須靠自己去掙”。 在梁煒寧家裏,零花錢是和學習進度、家務掛鉤的,所獲得的回報都會存進各自的銀行賬戶,零花錢由小孩各自獨立支配。根據“小小金融家”計劃,小孩賬戶裏刷卡劃出的每筆錢,父母手機裏都能收到短信。在可控範圍內,小孩擁有相對的自由,讓他們了解“錢”的流入與支出,自然而然的讓孩子養成理財的好習慣。

在給予孩子相當的自由後,梁煒寧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老大和老二的理財性格完全不同,老大恨不得把每分錢都用掉,而老二則正好相反,恨不得一分錢都不花。隨著小孩的長大,特別是進入初中後,梁煒寧更開始注意對其金融知識的培育,她會耐心向孩子解釋,什麼叫金融海嘯,股票又是怎麼回事,雖然小孩一 時還難以理解,但她相信這會逐漸“累積”小孩的金融知識。2008年,梁煒寧甚至還給老大、老二各買了100股股票,兩個小孩在股票上漲時很關心自己的投資績效,看到錢增多會很開心。因切身感受到投資理財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力,梁煒寧讓三個子女從小就有風險意識,目前投資理財成為母子間的共同話題之一。

“投資有道,從‘家’開始”,梁煒寧說,過去幾年的中國金融市場是一個心浮氣躁的年代,女性投資者應更注意其風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低風險博取高收益隻能是黃粱一夢”。

責編/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