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點,素素送走酒足飯飽的客人,才想起了關在臥室的小冰。然而,當她打開臥室門的時候,卻看到寶貝兒子學了電視劇中“割腕自盡”的情節,用刀片割開了自己手臂的動脈,已倒在地上昏迷了過去。……
麵對眼前悲慘的一幕,素素怎麼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弄不明白,她的寶貝兒子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呆愣了幾分鍾後,她才哭出聲來。小冰的奶奶聽到素素的哭聲趕過來,打了120,然後在120的幫助下,將小冰送到了醫院……
好在小冰隻是失血過多,在醫院搶救了幾個小時後,小冰終於在醫生的救治下轉危為安,沒有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但人們就是想不明白,一個年僅9歲的小孩子,怎麼會“悲觀厭世”到要“割腕自盡”?像他這個年齡,還沒有什麼足以讓他悲憤絕望到不想活的地步,他甚至對生死無任何概念,這種悲劇後邊隱藏的家庭教育方麵所存在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心理專家:
親子教育角色的缺失是罪魁禍首
在小冰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家庭親子教育角色的缺失,才讓“乖孩子”變成了“熊孩子”,最終險釀悲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是第一位的,不可替代的。由於小冰處在一個大家庭中,本該父母負的養育責任,被爺爺奶奶等人取代了,而小冰的父母則很少與孩子親密接觸。他們與小冰之間的親子交流,被家中其他人的介入所衝淡。在這樣一種情形下,由於小冰的父母沒有經常與小冰進行情感交流,因此,他們並沒有成為孩子情感依戀的對象。相反,家中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卻成了孩子依戀的對象。因此,一方麵,大家庭的熱鬧氣氛隨著搬遷的消失,小冰就失去了歸屬感,變得無所適從了。這種情感歸屬感的缺失,又導致了小冰情緒上的失落、恐慌和難以忍受的寂寞。另一方麵,進入幼兒期和兒童期後,兒童的自控能力雖然在逐漸增強,但總體來說,他們還常常不能控製自己,行動帶有很大的衝動性,且自控行為會隨著情景而變化,時好時差。由於從小處在喧鬧的環境中,小冰沒有養成能夠安靜下來的習慣,沒有形成讀書、思考所必需的“有意注意”的能力,因而,當他處在安靜的環境中的時候,他會無所適從,難以專注地去做事情。小冰雖然已經上了小學,但在大人的包圍下長大的小冰,他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幼兒階段,需要大人們時常圍繞在他的身邊,陪伴在他的左右。當這種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小冰便以胡鬧來引起大人們對自己的關注。
令人遺憾的是,小冰的這種心理現象和異常的行為,並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相反,他們為了小冰不再胡鬧,轉移小冰的注意力,竟然由著小冰“愛”上了電視,而且對於小冰在電視劇的“熏陶”下的肆意模仿,沒有及時加以製止,從而險釀悲劇。像小冰這麼大年齡的孩子,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階段,缺乏辨別事非的能力,而如今的電視劇,大多是針對成年人的成人劇,如果父母不加以把關,一味地讓孩子看這些良莠不齊的成人劇,久而久之,將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育。
不當的早期教育的後果有些是不可逆轉的,早期家庭環境的不當,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小冰的成長。要想讓小冰從“熊孩子”重新變回“乖孩子”,需要家長、老師和小冰付出艱苦的努力。在此,小冰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多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改變過度溺愛或過度嚴厲的教養方式,多與孩子進行溝通,盡量使家庭生活豐富多彩、富於變化,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應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外出、一起看電影等,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多見世麵,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處、思考、安靜的習慣,在滿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同時,重新讓“熊孩子”變成安靜、聽話、懂事的“乖孩子”。
責編/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