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灼若芙蕖出綠波—禦醫推薦給皇後的養顏食譜 (1)(1 / 3)

第一節 吃出美麗容顏

養生美食,不僅能讓人一飽口福,還可除病強身、延年益壽,達到強身、健體、美容之功效。

古代還沒有化妝品的時候,中國的女性到底用什麼方法,保持那美潤的皮膚呢?相信許多女性都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施用化妝品的人工美,與不用化妝品的自然美,兩者相較,後者更令人羨慕。這其中除了一些外用的美容秘方,還有就是食療美容了。

食療美容與人類的曆史同樣久遠。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在滿足這一需要的同時,具有藥性作用的食物已經在客觀上起著食療的作用,有些則對美容發生著影響。然而有意識的美容一定是在保障了生存的前提下發生的。人類最早的美容行為,多受到性活動的支配和影響。

文字產生以後,有關經驗就以文字形式記載了下來。例如,反映商代生活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與食療美容有關的文字。如“沐”和“浴”等。

此後先秦時期也有不少關於食療美容的言論。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提到了通過藥食作用來美容的機製,如:“心者,其華在麵”,“肺者,其華在皮”,“腎者,其華在發”,“肝者,其華在爪”,“脾胃、大小腸者,其華在唇”。該書還提到以藥性食物治療皮膚病,其中有些就是麵部皮膚病,這其實已直接涉及到食療與美容的作用。

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大量帛書中,其中《養生方》、《雜療方》、《五十二病方》等都有食療美容的記載。這些醫書大約在秦漢之際抄成,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經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葛洪的《肘後方》、陶宏景的《養性延命錄》都有關於食療美容的內容。《肘後方》中有“治麵瘡、發禿、身臭”一類。《養性延命錄》中有:“食石者智慧聰明;食養者,肥澤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在《導引按摩篇》又講了一套方法,可以達到“麵上有光彩”,“齒得堅淨”,“目明無淚”,這些都是美容的內容。隋代太醫博士巢之方受命撰修的《巢氏諸病源候論》中涉及到許多與容顏有關的症候。如“須發禿落”一類中提到:“若血盛則榮於頭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

”關於須發還有“令生須”、“白發”、“令長發”、“發黃”、“須黃”、“令毛發不生”、“赤禿”、“白禿”、“火燒處不生發”、“鬼舐頭”等關於須發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在“令生眉”一類中有:“血氣盛,則眉美;耗血少,則眉惡;風邪所傷則眉脫,皆是血氣傷損不能榮養,故須以藥生之。”此外,又涉及各種眼病、鼻病、耳病、牙病、口病等,其中有許多與美容相關。在唐代有《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醫書,其中的食療美容藥方十分豐富。宋代的《太平聖惠方》、《婦人大全良方》等醫學著述中此類藥方更為實用。元代官修的禁忌專著,從飲食禁忌的角度也涉及到頭發、麵容保護。明代的《本草綱目》本是一部藥書,但其中也對曆代食療美容的藥性食物進行了介紹。其中收錄此類藥物二三百種,有治禿發、生眉、烏發、治斑、抗皺、潤膚、固齒等藥性食物。作者還把奶汁當作最好的食療養生食物。

中國古代的食療美容除在醫書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外,在道教的經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反映在仙家學說裏。在仙家中最有名的人物是徐福,他受命去尋養神芝,也叫長生不老草。傳說人吃了這種草可以返老還童,起死回生,其實這就是靈芝養顏美容功效的一種神化。晉代張華《博物誌》中還記有多種養生養顏植物,“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長壽,有赤泉,飲之不老。”又雲:“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行之草,名曰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參同契》中有:“金砂人五內,霧散若風雨,薰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鬢發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變丁壯,耆嫗成姹女。”這些詩文反映了中國文人對飲食養生及美容的認識和情趣,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食療美容的普遍性。

中國的傳統醫學認為,容貌美與人體髒腑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隻有當你的五髒精氣充盈、氣血旺盛,麵容才可能明亮紅潤、白裏透紅,否則,麵色萎黃、斑點滿布。因此,要想延緩容貌的衰老,就必須增強五髒六腑的功能,注意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