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記載:“(周瑜)惟與程普不睦。”
兩人之所以關係不睦,原因其實很簡單。倒是與今天發生的事情頗為相像。
《三國誌》記載:“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江表傳》也曾記載:“程普頗以己年長之故,數次侮辱周瑜。”
然而,周瑜性度恢廓,折節容下,始終不與程普計較。程普後來敬服周瑜而愈加親重,更向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過程是曲折的,結果卻是好的。
不過孫策仍舊不希望因二人的不睦,而影響了戰事的發展,所以還是需要開解程普一番。
7月12日,孫策一行離開曆陽縣,往秣陵而去。
13日,孫策至秣陵。
秣陵城外,除了留守文武前來迎接,還有一大批士子想要一睹孫策的風采。
秣陵書院即將舉行入學考試的消息已經放出去好久,時間初步定在了8月1日。
通過了入學考試之後,便可以在秣陵書院學習三年,這三年時間內由孫策出資負責學生的食宿。
三年後,通過結業考試,即可由吳侯幕府進行授官。
雖然授官基本上隻是縣中的佐貳官,或是軍中的基層軍官,甚至一縣縣長亦是難得,但仍然有一大批士子對此趨之若鶩。
授官隻是其次,僅僅是能夠在秣陵書院學習三年,便對無數的士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因為造紙術的普及,書籍大量出現,可是仍然有許多孤本典籍被豪門士族放在家中收藏,不願拿出。
為了讓秣陵書院能夠有足夠的書籍,孫策強製命令治下各郡士族少則獻書兩本,多則不限。
為了迎合孫策,或是被逼無奈,結果便是其治下大量士族,紛紛獻書。
當然,孫策也不是那麼的霸道,當孫策命人將所獻書籍抄錄之後,便重新歸還,一同歸還的還有一冊紙質抄錄本。
畢竟,那些出自先秦和西漢的竹簡書、帛書大多價值連城,多為大小士族的傳家之寶,孫策還不至於幹出奪寶之事。
據新任秣陵縣令徐逸清查,秣陵縣內外已經聚集了上千名士子,恐怕到了考試前一兩日,還會有更多的士子到來,總人數應該會超過兩千。
這些士子之中,有才學的恐怕不過十中一二。
其餘之人,大多是中小地主家裏的孩子,有錢讀書,卻請不起名師,才學隻是一般,甚至有不少人隻是識字罷了。
剩下的有才學之人,或者說能夠通過秣陵書院考試的人,他們大多是孫策治下各郡的士族子弟。當然,可能也會有荊州、豫州或徐州來的士子前來碰碰運氣。
除了士族子弟,孫策麾下不少官員的子弟都會參加這次考試,比如朱治的養子朱然、程普的兒子程谘,黃蓋之子黃柄,桓階的長子桓佑等。而這些人也勢必要進入書院。
事實上,這次能夠進入秣陵書院的名單,已經基本上內定了,要麼是孫策治下各個士族子弟,要麼是孫策麾下文武的子弟。隻有一小部分的名額會由寒門士子,或者是外州的士子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