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製裁:俄羅斯能源戰略需向東
國際
作者:餘家豪
俄羅斯傳統的歐洲戰略早到了西方國家的全麵打擊,而被迫的戰略東移又恰好與中國“一帶一路”的西進戰略“不謀而合”
過去兩年,中俄大大推動了雙方的能源合作。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後加速了其能源東移戰略,而中國正推進“一帶一路”規劃,能源合作正好成為了兩個戰略的對接點,將中俄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向超越商業貿易的範疇。然而歐美在烏克蘭危機後對俄羅斯實行的一連串金融與能源製裁也令外界猶疑中俄能源合作會否受影響。筆者將分析歐美政策對俄羅斯能源合作的影響,以及國際合作對俄羅斯的重要性。
金融製裁是俄羅斯油氣行業的主要挑戰
歐美製裁首先限製了俄羅斯企業和俄羅斯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這是未來幾年俄羅斯石油行業的主要挑戰,其對俄羅斯能源產業發展的影響可能比石油價格的下跌還要大。在融資不力、出口受限的情況下,能源生產商可能將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維持其產量。
解決俄羅斯石油公司負債問題的一個方法是出售石油的預付款。俄羅斯目前和長期的石油預售總額達到了170億美元,大部分都是出售到中國。2004年俄羅斯石油公司第一次開始以預售的形式向中國出口石油,並承諾通過鐵路向中國輸送550萬噸原油,期限為6年。2009年,中國開發銀行與俄羅斯石油公司以及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達成協議,向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換取未來20年3億噸的石油供應,其中大部分產於東西伯利亞的油氣田,經新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管道輸送。這筆貸款將用於油氣田的開發和管道的建設,並將在該合同期間得到償還(延續至2030年)。
因為這些先例的存在,以及俄羅斯整體經濟和政治戰略的“轉向亞洲”,俄羅斯石油公司在2013年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達成的25年3.6億噸的供應計劃並不那麼令人震驚。在這一價值約2700億美元的合同中,30%的金額需要在分期付款的首期支付。2013年9年,俄羅斯石油公司與中石化簽署了一個1億噸的協議分10年供應,其合同額的25%-30%也需預付。
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石油行業特定領域的製裁措施迫使一些俄羅斯公司反思現狀並調整戰略,但在低油價和盧布彙率回升之前,俄羅斯的能源開發仍然困境重重。麵對經濟壓力,俄羅斯石油部門已將其發展重心由技術挑戰性高的領域轉移到傳統核心岸上區域,大量常規油氣項目正處於出產的早期階段或是計劃在未來五年發展。俄羅斯石油公司有足夠的資金維持2014年的產量水平甚至實現增產,但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在油價低迷而且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其是否願意投入大量資產。俄羅斯石油公司的CEO Igor Sechin在年初時宣布把該公司在2015年預算縮減30%,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也表示把2015年預算減少20%。在全球背景下,預算減少代表產量下降,也是對製裁的反應。
技術製裁打擊俄羅斯高端能源開發
雖然俄羅斯企業能夠提供大部分的油氣技術,但一些專業、具體的技術還是需要從海外公司購買,包括來自美國的水平鑽井和多級壓裂技術,因此油田設備和技術領域同樣麵臨嚴峻挑戰。由於盧布貶值,以美元計價成本上漲了約50%,同時供應安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製裁對俄羅斯的北極開發亦有影響。2007年以來,俄羅斯政府一直表現出對北極地區油氣發展的強烈興趣,並與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在北極開始了一係列能源合作項目。開發北極油氣資源本來就有地理位置偏遠、氣候惡劣、後勤供應困難、投資費用巨額等難以操作的問題,烏克蘭危機後的西方製裁更是讓俄羅斯的北極開發計劃一拖再拖。由於埃克森美孚被逼撤回它在該項目中部分高達32億美元的投資(總額),俄羅斯石油公司日前表示,Pobeda油田的開發將至少推遲到2016年。而在低油價的環境下,目前俄羅斯在北極開發石油的價格高達100美元以上,而售價卻僅為60美元/桶。對此,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對策是透過降低成本以及短期項目來維持石油產量,因此延遲北極項目對俄羅斯短期產量影響不大,相關製裁亦並非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