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藥物外敷有幾種操作方法(1 / 1)

外敷患處或穴位防治疾病,操作相對簡單。而用藥物外敷則方法多樣,有薄貼法、敷貼法、敷臍法、發泡法、濕敷法等。

薄貼法即膏藥之古稱,是以膏藥敷貼穴位或患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膏藥起源很早,先秦時期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首次提到薄貼一詞,並專列“薄貼”一節。

膏藥的製作方法,取植物油置鍋中加熱,將配製好的藥物投入油內煎熬,炸至藥物外表呈深褐色,內部焦黃,即撈出藥渣,過濾藥油,將過濾出的藥油再煉至滴水成珠時,加入黃丹,隨著油溫下降,黃丹與藥油凝結成膏。將藥膏分攤於紙上、布上或狗皮上。用時稍加熱使膏藥微熔,貼於患處或穴位。

使用時潰瘍或瘡口處宜選用薄型膏藥,應勤換;厚型膏藥多適用於未潰爛的腫瘍處,宜少換,一般5~7天調換一次。膏藥所貼患處應消毒,破口處應洗淨膿血,拭幹後再貼。貼膏藥後如有皮膚過敏瘙癢者,可將膏藥取下,用酒精塗擦瘙癢處,再將膏藥貼上。若出現皰疹、丘疹、皮膚潰爛者,應改用其他療法。還要注意膏藥加熱後,應試試溫度,否則貼藥時可能燙傷皮膚。

敷貼法,一般是將藥物研成細末,加入適量的醋或酒、水、蜜、雞蛋清、油類等,把藥末調成粘稠的糊狀;或將藥末與含汁較多的藥物搗如泥狀;或直接用含汁液的新鮮藥物搗爛,攤成薄餅狀,然後敷貼在穴位或患處,如果需要可以用紗布或膠布固定。敷貼療法曆史悠久,馬王堆漢墓《五十二病方》中即載有敷貼方。

使用時應注意保持敷貼藥的幹濕度,藥物變幹後可隨時更換,或用溫水時時濕潤。部分病人敷貼時可能出現皮膚瘙癢、潮紅、水泡等過敏現象,這時應及時停用此法。

敷臍法就是將藥物製成一定的劑型,如粉、糊、膏等,填敷於臍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有填臍法、貼臍法、填貼混合法等。填臍法的操作是將藥末、藥糊或藥餅填入臍中,外用膠布固定。貼臍法是將藥物製成藥膏敷於臍部,固定。

敷臍法早在晉代醫家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就有記載。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用五倍子與陳醋熬膏敷臍治療小兒腹瀉。肚臍穴名神闕,屬任脈,敷藥後可以迅速吸收藥物,調節周身氣血陰陽,扶助正氣,祛除病邪。

使用敷臍法時應注意將臍部擦拭幹淨,如臍部有感染者,禁止使用敷臍法。如出現敷臍部位紅腫痛癢或其他不適,應將敷藥去掉,停止使用敷臍法。

發泡法是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搗碎,敷貼於穴位或患處,使局部充血、起泡,以防治疾病的治療方法。本療法有祛邪通絡、消腫止痛等功效。

發泡所用的藥物可以是大蒜、白芥子、蓖麻仁,也可用新鮮的毛莨葉、旱蓮草、威靈仙葉或吳茱萸、巴豆等。使用時,將所選用的1~2味發泡藥物搗爛,敷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一般敷藥數小時後,敷藥局部發熱、疼痛或有蟻行感,皮膚潮紅,堅持到局部灼痛極強時,將藥取下。取藥後半天左右,局部皮膚起泡。小水泡用消毒紗布包紮,如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水泡內液體充盈時,經常規消毒,用針頭刺破水泡底部,抽出液體,蓋上消毒紗布,用膠布或繃帶固定,隔日換敷料一次,直到局部幹燥愈合。

使用發泡法時一定向患者說明治療的過程。注意局部清潔,局部避免沾水,以防止感染。禁止在病變皮膚部位發泡。如敷藥局部疼痛劇烈,皮膚反應大,可將藥物取下。使用發泡發時,患者飲食應清淡宜消化,忌食生冷辛辣、魚腥發物。

濕敷法是用紗布浸吸藥液,敷於患處的一種方法。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中就有記載:“以淨帛或新棉蘸藥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喜溻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本療法可以使藥液直接作用於患處,具有清熱消腫、收斂止癢、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使用時,先將藥物煮好,用無菌紗布置於藥液中浸透,擠去多餘的藥液,敷於患處,一般1~2小時換藥1次。

濕敷時應注意保持紗布濕潤及創麵的清潔。如選用有毒藥物,敷藥的時間不宜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