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外敷法的起源(1 / 1)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開始用樹葉、草莖等塗敷傷口以減輕疼痛和止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烤熱的肥豬肉貼敷患處治療跌打損傷的記載。晉唐時期,隨著針灸學的發展,一些醫家把外敷法與經絡腧穴的功效相結合,出現了穴位敷貼療法,明清時期這種療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載有:吳茱萸貼足心湧泉穴,治療口舌生瘡。清·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載有外敷方藥200首,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病證,是一部外敷療法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