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營養篇(5)(1 / 2)

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每天應攝入的主要食物種類。膳食寶塔利用各層位置和麵積的不同反映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穀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攝入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層,每天應攝入300~500克和200~40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攝入125~225克(魚蝦類50~100克,畜、禽肉50~75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居第四層,每天應吃相當於鮮奶300克的奶類及奶製品和相當於幹豆30~50克的大豆及製品。第五層塔頂是烹調油和食鹽,每天烹調油不超過25克或30克,食鹽不超過6克。

老年人的飲食結構和一般人群所用的膳食結構圖有所不同。美國農業部老年營養研究中心和美國Tufts大學的營養研究人員根據老年人的特殊營養需要,修訂了“70歲以上老人食物金字塔”(如圖2-2所示),區別就是在最底層加了8杯水,在最頂層,加了一些甜食、糖等。

一般人有了口渴的感覺,就會想辦法補充水分,但對於器官已開始退化的老年人來說,除非明顯缺水,口渴感不是很強烈。缺水不但會影響身體各髒器的正常代謝,還會加速皮膚的衰老。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老年人每天有60%以上的能量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老年人不必“見糖色變”。血糖和體重正常的老年人可在兩餐之間,如上午9~10點,下午3~4點少吃一些點心、蛋糕類的甜品。

美國“70歲以上老人食物金字塔”換成中國人習慣的說法就是:每天油25克,脫脂牛奶或酸奶250克,水果100克,各種蔬菜400~500克,米、麵等主食300克,白開水8杯(一杯125毫升),點心50克;每周幹豆類及豆製品300~350克,蛋類3~5個,雞、鴨、鵝等禽肉300~350克。

合理的膳食製度,如餐次、每餐的時間間隔、食物分配等,是保證適宜營養的重要環節,老年人由於暴食而引起血脂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老年人應注意膳食製度的合理性。

我國居民一般習慣三餐製,也有專家推薦老年人采用四餐製。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為4~5小時,故每餐間隔4~5小時為宜。三餐製時間可以為:

餐次與時間:早餐7:30;午餐12:30;晚餐6:30。

能量分配:早餐30%;午餐40%;晚餐30%。

四餐製可以為:

餐次與時間:早餐7:30;午餐12:30;晚餐5:30;晚點9:30。

能熱量分配:早餐25%;午餐35%;晚餐25%;晚點15%。

各餐食物的分配要根據中老年人的具體勞動狀況和生理情況進行安排。特別要重視早餐的食物,因為不食早餐空腹時,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很高,膽酸分泌減少,膽固醇易於沉積,易產生膽結石。如定時食用早餐,就能將膽囊中的膽汁排出,減少產生膽結石的可能性。俗話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大部分能量和營養素要由午餐攝入,所以必須注意午餐的質與量。老年人晚餐要少食葷食及高脂肪的食物,以素食為主,以減少胃、腸道的負擔。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與冠心病的老年人,睡覺時血流速度減慢,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會加重病變。

(二)老年菜肴製作

老年菜肴的主料和配料,應選擇低脂肪、低鹽、高鉀、高膳食纖維、營養較均衡的天然食物。有些菜肴,按通常的製作方法需配些豬肥膘或用豬油烹製,為了避免老年人攝入過多飽和脂肪而升高血膽固醇,老年菜肴則應用植物油烹製。此外,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烹調用油、食鹽、糖、味精等調料也應適當控製,宜淡不宜濃。

1.老年人菜肴的刀法加工

盡管家庭飲食不必過於追求外形的美觀,但有些刀法加工與烹調有著密切的聯係,也應適當注意。例如切肉絲,牛肉較老、筋多,應對著肌纖維橫切。豬肉較嫩、筋少,應對著肌纖維斜切,既能把筋切斷,又能保持炒出的肉絲的嫩滑;橫切則肉絲易斷,順切則炒熟時質地較老,不易嚼碎。主料和配料大小厚薄要勻稱、適當,否則在同樣火候下會出現生、熟、老、嫩不一。斬肉最好是先將肉切成細丁,然後再剁。若是用較大的肉塊直接剁,往往不容易斬細,有不少筋仍然連著。排骨肉可先用刀背錘敲,使其肌纖維破碎、斷裂,烹調後質地細膩酥爛。

對於質地脆嫩的白菜、黃瓜、鮮藕、筍子等可用直刀切,即垂直下刀。海帶、千張、豆腐幹等韌性較強的薄片或薄塊,可采用拉刀切,即用刀的小部接觸食品,在下切的同時右手由前向後拉,一直拉到刀尖,直到全部切斷。鬆散易碎的食品可采用推刀切法,即用刀刃的中部或前部先接觸,下切的同時,右手由後向前推,著力點在刀刃的後部。對於圓柱形或橢圓形的食品,例如蘿卜、土豆、茭白等可采用滾刀切法,即在每次下切時,左手將食品轉動一下。為了使牙齒不好或高齡老人食用方便,還可將蔬菜斬成菜泥然後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