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一個德國生物學家的回憶錄(1 / 2)

孟在淵決心把這出戲當成一個弄清真相的契機,搞清楚他和故事裏的人物到底有沒有聯係。他從各種渠道搜集有關話劇《心蠱》的資料,這出戲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同一個人——戲劇界的一位新生代才子,孟在淵想著,看來他必須從導演身上打開話題的缺口,孟在淵想到了他在新聞界的熟人紀然。

紀然是孟在淵的大學同學,從新聞係畢業後她在某知名大報做記者,孟在淵和紀然算是好朋友,兩人從來沒走到情侶那一步,紀然是個相貌不錯的女人,但孟在淵認為她過於冷靜和職業化了。孟在淵打電話告訴紀然,他最近看到一出精彩的實驗話劇《心蠱》,他建議紀然去采訪該劇導演,他說她肯定能以此為題寫出好文章。

紀然動作很快,一周後她的人物專訪就見報了。報上說導演的戲劇靈感來自於一位德國生物學家寫的回憶錄。那人名叫孟道夫。海德格爾, 30年代他和他的一位中國朋友結伴來到湘西考察當地的蠱毒,根據他們兩人的假設,蠱是一種不知名的微生物,他們試圖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解開這個謎。可是那位姓吳的朋友死在了湘西,死於蠱毒,吳的經曆曲折離奇,海德格爾將他的故事詳細記載在書中。導演的一位親戚在美國的圖書館裏偶爾發現這本書,有關蠱毒的章節引起他的興趣,於是他動手把這個章節翻譯成中文並發回國內,而該導演在看到翻譯本後產生靈感,創作並導演了《心蠱》一劇。

除了報紙披露的消息外,紀然私下裏向孟在淵透露了更多的細節:海德格爾本人是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二戰期間海德格爾在納粹集中營裏當過醫生,為納粹從事秘密的醫學研究,戰後海德格爾曾經坐過幾年牢,最後在美國定居,終老於美國。傳說海德格爾在醫學研究上取得巨大突破,但他的成果一直被秘而不宣,官方宣稱所有檔案都已經銷毀。

孟在淵沒想到事情越來越複雜,一出戲居然又牽扯出了30年代的德國醫生,在網絡上查閱資料時,他意外地發現,本市圖書館裏居然也收藏了一本英文原版《海德格爾博士回憶錄》。

孟在淵立刻去市圖書館借書,為了借到這本僅供內部閱覽的書,他特意花錢辦了一張特殊閱覽證,但當他拿著書卡去書庫借書時,卻被圖書館管理員告知,有人正在借閱這本書,孟在淵悻悻而去,心中納悶,還會有誰像他一樣對一本冷僻的外語原版書感興趣?下一周去市圖書館,他得到同樣的答案,有人在借閱這本書,接連幾個星期他都得到同樣的答案。

一個月後,當孟在淵第四次被告知,《海德格爾博士回憶錄》還在被人借閱時,他幾乎感覺抓狂了,正當他失望地離開前台時,圖書管理員叫住了他:“先生,《海德格爾博士回憶錄》剛剛被人還回來了!”

孟在淵驀然轉身,他看見一個年輕女子正在前台還書,她抬起頭,兩個人正好打個照麵。那女子立刻用手掩住嘴,眼神中透露出震驚甚至恐懼,她目不轉睛打量著他,仿佛她在圖書館裏撞見了三頭六臂的什麼怪物。

“這位小姐剛剛把《海德格爾博士回憶錄》還回來了,您現在可以借閱這本書了。”圖書管理員的聲音警醒了那個女子,讓她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她將眼光從孟在淵身上收回來,但她低下的頭微微顫抖著,顯然還沒有從震驚中恢複過來。

孟在淵感到莫名其妙,他的心頭很亂,他一邊三心二意地辦理著借閱手續,一邊用眼角注意著那個女子,從看到孟在淵的第一眼起,她似乎就被嚇壞了。孟在淵心裏飛速地盤算著:他是否應該上去和那個女子搭訕,當麵問她為什麼害怕自己?還沒等孟在淵拿定主意,那個女子抬起頭,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後轉身飛速地離開,孟在淵楞了一下,不知道他是否應該立刻追上去,等他辦完借閱手續拿著書追到圖書館大廳,那個女子已經走到大門外,撐起雨傘走進外麵的滂沱大雨中。外麵下著雨,圖書館地麵很滑,著急趕路的孟在淵不留神腳底一滑,幾乎踉蹌著摔倒,他停住了腳步,愣愣地看著那個女子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

當她的身影消失以後,孟在淵發現自己記不清她到底長什麼樣,她似乎很苗條,腰身窄得讓人擔心會從中間折斷,黑色長發,尖尖的下巴。這樣長相的女子應該是個美女,但孟在淵隻記得她當時臉上驚恐的表情,活像她白日見了鬼。

孟在淵的英文功底不錯,看原版英語書不成問題,他很快看完了有關湘西蠱毒和海德格爾的朋友吳博士的兩個章節。孟在淵認為,那位話劇導演從書中得到的不僅是一點靈感,他幾乎把原書的情節照搬到了舞台上,海德格爾博士雖然是個醫生,但他有著作家的潛力,敘事風格清晰,書中的幾個人物吳博士、紅雲和他自己被描寫得栩栩如生。雖然吳是海德格爾的朋友,他是個有魅力的有抱負的青年學者,但從字裏行間,海德格爾毫不留情地揭露出吳本性中的貪婪和殘酷,雖然吳臨終前表示了懺悔,但海德格爾認為他最後的死亡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