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安遊記(2 / 3)

北院門144號,這是現代人對這所房子的稱呼;高府,卻是幾百年前它的真正稱呼。到底應該把它叫做北院門144號還是高府?我也不知道,門牌號碼總有一天是會變的,看來還是高府比較合適。

大紅燈籠也不再成了喜慶而成了裝飾的需要,仿古字畫上的標價牌,打扮入時的PPMM,像是導遊更像是導購,永遠是那副職業性的笑容。

走出門口,外麵的回民街,還是熱鬧依舊,永遠是熟悉的烤肉香味和誘惑人的大聲吆喝。民意和民生,繁華的過往就剩這兩樣,還算是有點純粹的模樣吧。

說起西安小吃,每個人腦中都能立即顯現幾樣,羊肉泡饃、臊子麵、肉夾饃、涼皮等等。這些地方美食已經有無數前輩介紹,我之前也聽說歸很多次,所以這一次來到西安可以好好的品嚐一下。再說我的雪靜也算是一個十足的小吃貨。

首先我和雪靜在當地人的指點下來到了,長安壹號,地理位置方便好找,在陝西省圖書館對麵,店內環境幽靜,服務也不錯,可以說把陝西地方小吃做出了高大上的腔調。口味也算配得起價格,涼皮真的很好吃。

接下來,同樣屬於把陝西風味做出小資情調的,應該是書院門裏的醉長安。飯店在一個獨門小院內,上下兩層帶院子,木頭方桌搭長條板凳的環境布局,口味還不錯,位置又在書香氣很足的書院門內,不過就餐環境是開放式的,安靜度不夠。不過也無所謂了,我和雪靜吃著美食,享受著溫情的時刻,倒也感覺到另一種浪漫的感覺。

晚上,西安古城的雪下得越來越大,於是吃完美食之後和雪靜回到了酒店,在酒店溫暖的房間裏一夜溫存,體驗讓人迷戀的靈欲滋味。一番激情之後兩人相擁著進入了沉睡,滋味真的很爽。

知道第二天上午,暖暖的陽光從窗外射進來,此時從窗外看去,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白死的古城看起來有著格外的一晚滋味。

在雪靜的央求下我決定在停留一晚,滿足雪靜的一切願望。

於是,在集美的古都雪景中開始了新一天的遊玩,當然最重要的美食不能放過。

出門開車,開始古都西安的觀賞。

先去了位於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彙處的鍾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移於現址,清乾隆五年曾經重修。鍾樓上懸掛銅鍾,用以報時,故名鍾樓。鍾樓是個交通樞紐口,東西南北的四條大街的風格都不同,有文化街、服飾街、食品街等等。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門交彙處,東於鍾樓隔廣場相望,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麵,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

接著又來到位於距西安市區4公裏的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天竺國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禦筆親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高64餘米,塔基邊長25米,共有七層,塔身呈方形錐體。全塔采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遊原等景點,風景秀麗。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必遊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麵的因素,大雁塔已傾斜了1米有餘。

中午,我和雪靜品嚐了西很多安著名小吃,比如羊肉泡饃,葫蘆頭,肉加饃,涼皮等等,淡然按照本地人的說法,泡饃要吃老孫家或者同盛祥的,葫蘆頭要吃春發生的,肉加饃要吃樊記。

到了下午,還去了小雁塔即薦福寺塔,在西安城南薦福寺內,與大雁塔相距三公裏,因低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薦福寺的鍾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鍾,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鍾,聲聞數十裏,鍾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鍾”遂成“關中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