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幼兒氣血不足,不可長時間哭鬧,以防脫肛。
慢性闌尾炎
本病也稱“盲腸炎”,是闌尾管腔內阻塞或因多種細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腹部疾病。其發病多由細小的闌尾管腔被糞石梗塞。尤其是患腸寄生蟲的患者,闌尾管腔往往變形、狹窄,更易引起阻塞。阻塞後,闌尾供血不良,管腔內的細菌乘機繁殖侵入管壁而引起炎症。
中醫學認為,本病統屬於“腸癰”。其病因多為飲食不節,或飯後急暴奔躍,或寒溫失調,以致影響腸胃運化,引起濕熱積滯、腸腑壅熱、氣血瘀阻而成。
闌尾炎在起病時,常在上腹或臍周圍有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數小時後腹痛下移,局限於右下腹,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當炎症擴散時體溫可升高,在腹部觸壓時右下腹闌尾部有壓痛和反跳痛。
方法一
{1} 令患者仰臥,術者站於其旁。如下腹部疼痛,應先以點穴止痛為主。取穴:右闌尾穴、右會宗、居髎。若惡心、嘔吐,取內關穴。若發燒,取曲池、合穀穴。
{2} 令患者俯臥,術者站於其旁。術者用手掌摩擦患者腰部數次。取穴:右側腎俞、誌室以及第二腰椎旁的痛點。
上述手法有消炎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慢性闌尾炎。
方法二
{1} 主穴:闌尾、枕、腎上腺。
{2} 配穴:神門、內分泌、腹。
{3} 操作方法:患者對鏡而坐,用雙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對捏揉或掐揉兩耳穴位;或使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兩耳穴位。手法輕重兼施,以偏重為主。
注意事項
①按摩期間注意休息,避免疲勞。
②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者,可酌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並應去醫院急診。
③患者身體不適或無力進行自我按摩時,家人可幫助按摩,最好先做足部按摩和耳穴按摩。
慢性膽囊炎
本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因膽囊出口梗阻、膽汁瘀積、細菌感染和膽結石而引起。
患者常感右季肋部脹痛不適,並可向右肩胛放射;同時伴有消化不良、胃部飽脹、噯氣、惡心,膽囊區可有明顯壓痛,患者常可因吃油膩食物而引起疼痛的急性發作。
方法一
{1} 令患者左側臥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術者站於其後。術者用雙手在患者右季肋部行提拿法數次,同時並行揉法數次。痛點部位可多施手法。
{2} 令患者俯臥,術者站於其旁。術者用手掌在患者背部做揉法數次。取穴:肝俞、膽俞、胃俞。
{3} 令患者仰臥,術者站於其旁。術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沿患者肋弓行分推法數次。重點按摩:三陽絡、陽陵泉、膽囊穴、日月、水分、天樞、丘墟穴。
上述手法有疏通經絡,消炎止痛的作用。
方法二
{1} 手根沿右肋弓部做推法20~30次,手掌在臍周圍做順時針推摩20~30次。
{2} 指壓日月、章門、中脘、梁門、足三裏、膽囊穴各1分鍾。
方法三
{1} 主穴:交感、神門、肝、胰膽。
{2} 配穴:胰腺、皮質下、內分泌。
{3} 操作方法:患者對鏡而坐,雙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用力,相對捏揉或掐揉兩耳穴位;也可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兩耳穴位。手法用力輕重兼施,以柔和為佳。
注意事項
①反複出現肝區隱痛,應到醫院做B超檢查,若確診為膽結石,應手術或中藥治療。
②忌食辛辣食物和烈酒,少食油膩食物。避免精神刺激和疲勞過度。
③本病常因飲食不節或情誌不暢而導致病情反複發作,故要注意調節飲食和保持精神舒暢。
痔 瘡
痔瘡指肛管皮下的靜脈和直腸末端粘膜下發生擴張、曲張所形成的柔軟腫塊。以肛門齒狀線(皺折處)為界,腫塊在齒狀線以上者為內痔,齒狀線以下者為外痔,齒狀線上、下方均有痔核者為混合痔。臨床以內痔最為常見。
中醫學認為痔發病除局部原因以外,與人體髒腑本虛,氣血虧損,陰陽失調,勞倦過度有關。飲食不節、負重遠行、久瀉久痢、久坐、便秘等均易形成痔瘡。
方法一
{1} 中指指尖稍用力按壓頭頂百會穴,拇指指腹用力按壓頸根部大椎穴。
{2} 雙手叉腰,虎口向上,雙手拇指用力按壓、推擦脊椎兩側的三焦俞、腎俞。或者虎口向下,雙手4指(以中指為主)按壓穴位,以穴位發熱為宜。
{3} 中指指腹按壓腹部天樞穴,以腹部脂肪向內凹陷為佳。
{4} 雙手拇指按壓兩側三陰交,太溪,足三裏穴按到有酸脹感為佳。
{5} 拇指分別按壓兩孔最穴,可緩和痔瘡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