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掌揉中脘穴。仰臥於床上,雙腿自然伸直,將右手掌心重疊在左手背上,左手的掌心緊貼於中脘穴上,適當用力揉按30~50次。
{6}推腹外側。臥姿同上,兩手分別放在同側的腹外側,以掌根從季肋向下推至腹股溝,做30~50次。
{7} 團摩臍四周。臥姿同上,將右手掌心重疊在左手背上,左手掌心放於肚臍旁,適當用力,繞臍作順時針圓形摩動30~50次。
{8} 拿捏腹肌。臥姿同上,用拇指與其餘四指用力對合,邊拿邊捏腹部肌肉30~50次,雙手可同時進行。
{9} 按揉關元穴。臥姿同上,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關元穴上,適當用力按揉30~50次。
{10} 團摩下腹部。用右手掌心重疊於左手背,左手掌心緊貼於下腹部,適當用力作順時針圓形摩動30~50圈,以皮膚發熱為佳。
辨證論治
①實秘:大便幹結,麵赤身熱,口臭唇赤,胸脅痞滿,腹部脹痛,納食減少,小便短赤等。加用:摩胃推腹法,然後按揉足三裏,揉天樞,搓摩脅肋,約3~5分鍾,點揉章門、期門、太衝、肝俞,每穴約1~2分鍾。
②虛症:麵色囗白無華,形瘦乏力,神疲氣怯,大便努掙難下,或見腹中冷痛,四肢不溫等。加用:按揉陽池,揉腎俞,捏脊,按揉足三裏,以發熱為宜,每穴1分鍾左右。對老年人腎陽虛而見冷秘者,用手掌麵在腎俞穴作上下推擦,以擦後出熱透達深層為好,約5分鍾。
方法四
{1} 主穴:大腸、脾、便秘、直腸下端、肝。
{2} 配穴:皮質下、交感。
{3} 操作方法:患者對鏡而坐,用雙手食指、拇指著力,相對捏揉或按揉兩耳穴位;或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兩耳穴位,手法輕重兼施,以偏重為佳。複操作5分鍾左右。
方法五
{1} 患者俯臥,術者用推法從大椎穴起向下沿膀胱經操作至骶骨部,重複操作5~8遍。
{2} 雙手拇指點按彈撥脾俞、胃俞、大腸俞,共操作1~2分鍾。
{3} 患者暴露兩側小腿,塗抹適量滑石粉後,使用掌根推法自上而下推承山穴150~200次。
{4} 患者仰臥,上肢置於體側,下肢微屈膝髖,術者以一指禪推法和摩法作用於患者下腹部,並以天樞、中脘穴為重點,共操作8~10分鍾。
{5} 施掌振法於下腹部,邊振顫邊移動,重複操作5分鍾左右。
注意事項
①少吃油膩及辛辣刺激較強食物,少飲酒,宜飲食清淡,多吃水果及纖維較多的食物。
②盡量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安定,戒憂思鬱怒。
③養成按時排便的好習慣。
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⑤如果已經出現肛裂、痔瘡的患者應去醫院做相應的治療。
⑥對於大便秘結,腹脹伴疼痛較劇,大便出血的患者,應配合醫院檢查如結腸鏡檢,或肛診,以排除有器質性病變的可能。
脫 肛
脫肛又叫直腸脫垂,多見於小兒和老年人。本病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初起時僅在排便時有直腸黏膜脫出,在排便後即能自行回納;若體虛或日久失治,則在啼哭、咳嗽、站立或步行時也會脫出,且長時間不能自行回納,同時自覺下腹部有墜脹感及肛門周圍不適。
中醫學認為:本症多因肺脾氣虛,中氣下陷,腎陽虛衰或濕熱蓄積大腸而致病。
方法一
{1} 揉百會;擦大椎;按肺俞。
{2} 揉脾俞;按腎俞;擦腰骶;
{3} 摩中脘;揉氣海;拿揉合穀;
{4} 拿按陰、陽陵泉;拿按豐隆和承山。
辨證論治
①咳嗽或大便時便會脫出,需用手推送方能回納,麵蒼白,氣短無力者加:按揉肺俞,艾灸氣海、命門。
②頭昏眼花,五更溏瀉,健忘畏寒,陽痿者加:艾灸天樞、關元,按揉足三裏、三陰交。
③肛門脫出,紅腫疼痛,便燥,口渴,麵赤唇紅者加:按揉合穀、曲池、天樞、太衝。
方法二
{1} 主穴:大腸、神門、直腸下端。
{2} 配穴:脾、皮質下。
{3} 操作方法:患者對鏡而坐,用雙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對捏揉或掐揉兩耳穴位;或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兩耳穴位。手法輕重兼施,以柔和為主。
注意事項
①堅持保健按摩對年老體弱、久病氣虛引起的脫肛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尤其對直腸黏膜脫垂者療效顯著。
②忌辛辣刺激和寒涼食物。
③平時注意保持大便通暢,解大便時避免用力太大。對患有習慣性便秘者,可同時進行治療便秘的保健按摩。
④當脫出物不能自行回納時,可用溫水將其洗淨,塗以消炎膏,再用消毒紗布托住直腸頂端漸漸推回肛門內,並用撒有五倍子散或枯礬粉的紗布覆於肛門,以丁字帶緊束壓迫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