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常見病的按摩(3)(3 / 3)

{6} 患者取坐位,術者一手扶住患者左肩部,另一手四指並攏,手心向外插左肩胛骨,隨著患者呼吸,自右下方慢慢插入左側肩胛骨前外上方,重複3~5次後結束。

方法三

{1} 主穴:胃、脾、交感、皮質下。

{2} 配穴:神門、肝。

{3} 操作方法:患者對鏡而坐,以雙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對捏揉或掐揉兩耳穴位;或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兩耳穴位。手法輕重兼施,以輕柔為宜。

注意事項

①每天堅持按摩兩遍,晚上一遍可仰臥在床上進行,並配合仰臥起坐、鼓腹及托胃手法(仰臥,微屈雙膝,兩手重疊,右手在下,按於腹部左側胃底部,四指用力反複上托胃底部)。

②堅持按摩能增強體質,預防胃下垂的發生及治療輕度胃下垂;重度胃下垂經長期自我按摩,亦能收到滿意效果。

③節製飲食,舒暢情誌,防止暴飲暴食、酗酒、大怒、憂思、過度疲勞和胃部受涼等。

④自我按摩的同時可配合中藥補中益氣湯或補中益氣丸治療。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內經》稱之為不欲食。後世醫家則有多種稱謂,如食欲差,不知饑餓,納呆,納滯、納差、不能食、不思食等。甚者惡聞食味,見食物則惡心,乃至惡心欲吐稱惡食厭食。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肝氣犯胃,脾胃濕熱,胃陰不足,脾虛胃寒,脾腎陽虛所致。按摩相關穴位能健脾益胃,疏肝溫腎。

方法一

{1} 患者取仰臥位,先操作上腹部,以中脘、鳩尾為重點,然後循序往下至少腹,以臍周及天樞,氣海為重點,再用摩法在臍周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摩100次左右。

{2} 揉按足三裏穴2~3分鍾,以產生酸脹感為佳。

{3} 患者取俯臥位,裸露脊背,放鬆身體。術者從患者尾骨開始,雙手交替操作,順脊背正中朝頸部方向推進,邊提捏邊推,重複3次。

{4} 患者俯臥,術者用輕柔的揉法沿脊柱兩旁膀胱點揉。以第六、七胸椎兩側及肝俞,脾俞、胃俞、膽俞、進行指壓時,一邊讓患者吐氣,一邊強壓6秒鍾後把手收回,恢複自然呼吸,如此重複3次。

辨證論治

①不思飲食,呃逆噯氣,胸脅脹悶或脹痛,精神抑鬱者加:按揉期門、章門,擦胸脅,重按合穀、太衝。

②饑不欲食,唇紅幹燥,口渴喜飲,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者加:掌揉關元,按揉天樞,拿按三陰交。

③惡心厭食,脘腹痞悶,大便溏,小便黃,周身煩熱者加:重按曲池、合穀、尺澤、陰陵泉。

④麵色囗白,氣短懶言,畏寒肢冷,疲乏倦怠,腹脹或腹痛,腰痛腿軟或肢體浮腫,五更泄瀉者加:擦大椎,按揉命門、天樞和腰骶(用艾條灸,灸至腰和骶部發熱出汗)。

⑤不思飲食,食後腹脹,或進食少許即感欲吐,脘腹隱痛,疲倦氣短,喜暖惡寒,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者加:按揉天樞、三陰交和神闕(用艾條灸,灸至腹部發熱出汗)。

方法二

{1} 主穴:胃、胰膽、內分泌。

{2} 配穴:小腸、大腸、肝、脾。

{3} 手法操作:患者對鏡而坐,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指端著力相對捏揉或掐揉兩耳穴位;或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主穴和配穴。手法用力輕重兼施,患者可自行掌握。

注意事項

①忌暴飲暴食,忌煙酒和辛辣、生涼之物。

②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

③不明原因的不思飲食,最好到醫院查清原因。

④堅持做自我按摩有很好的療效,早晚各做一次。

⑤不要生氣、大怒或熬夜,否則也會傷肝損脾;忌憂思過度,否則會傷及脾胃。

消化不良

當飲食不當或飲食過度,或胃弱及消化器官的功能開始衰退時,所進食的食物無法順利被身體吸收,使食物積聚,在胃部產生多餘氣體,導致打嗝噯氣,嚴重者還會出現從心窩到胸部苦悶、灼熱的症狀。這些症狀因人而異,但大多數患者會消瘦或腹瀉。消化不良多見於胃部功能不佳。通過按摩療法調整身體狀況,增強胃部機能,可以從某種程度上預防消化不良。

方法一

{1} 用雙手,以巨闕,天樞為重點揉腹。揉腹時稍用力,以脂肪呈輕度凹陷為標準。

{2} 雙手叉腰,虎口向上,雙手拇指用力按壓脊椎兩側的膽俞,胃俞。或者虎口向下,雙手四指(以中指為主)按壓穴位。

{3} 拇指用力按壓腿部足三裏和梁丘,可以提高消化器官機能。

{4} 食指指尖著力按壓喉部的天突、氣舍穴。讓積存在胃部的氣體,以數次大幅度的打嗝形式排出來,不久後打嗝便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