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用雙手拇指點按背部的筋縮、肝俞、脾俞、三焦俞、腎俞,每穴2~3分鍾。可在點按的基礎上進行環形揉動。
{4} 按揉足拇趾關節周圍穴位,如太衝、太白,公孫穴,疏通局部氣血,減緩疼痛。
胃 痛
胃痛,也稱胃脘痛,是因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誌,髒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鬱滯,胃失所養,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常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該病在脾胃病症中最為多見,人群中發病率高,此病多見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及其他一些消化係統疾患。
中醫學對本病論述頗多,又將胃痛稱為“心痛”、“心下痛”等。在我國民間俗稱“心口痛”,而其實質為胃脘痛,並非心髒本身的疾病。
胃痛部位在胃脘,其疼痛性質常因病機不同而異,如脹痛、刺痛、鈍痛、絞痛、隱痛、灼痛、悶痛等。其中以隱痛、脹痛、刺痛常見,疼痛可持續性,亦可為發作性,無反跳痛,起病或急或緩,常伴有食欲不振、痞滿、惡心嘔吐、吞酸嘈雜等。其發病常與情誌不遂、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
方法一
{1} 放鬆腹部肌肉,拇指從鳩尾,並在上脘、中脘上重點操作,重複3遍,每次3分鍾左右。
{2} 用手掌摩腹部,可塗上少許冬青膏,以增加透熱度。來回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摩動,每天連續治療5分鍾左右。
{3} 以兩拇指著力,點操兩側合穀,外關,陽陵泉,足三裏穴,每穴點揉1分鍾左右。
{4} 手推脊栓兩側屬膀胱經的脾俞、腎俞、三焦俞,每次1分鍾左右。
方法二
{1} 如係受寒涼或胃痙攣而產生的胃痛,可一手按壓另一手二三掌骨縫的落零五穴,局部有痛感,止痛效果好。還可用手捏起胃痛部位的表皮,提撚片刻,胃裏有發熱的感覺,疼痛可減輕或消失。
{2} 用手掌自心口向臍部做推法數次,然後用中指點中脘,再用拇指按壓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各1分鍾。
注意事項
①應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
②注意調節飲食,少食多餐。
③要心情舒暢,不要生氣、憂鬱和感情衝動,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
辨證論治
(1)脾胃虛弱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甚則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者直擦背部督脈約3~5分鍾,點揉氣海、關元、足三裏約2分鍾,在氣海穴治療的時間可適當延長;用手掌揉搓小腿後側(承山穴一帶)數次,使局部有發熱的感覺為好。
(2)肝氣犯胃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胸脅,噯氣頻繁,大便不暢,每因情誌不佳而誘發者點揉背部肝俞、膽俞、膈俞,各約2分鍾。掌揉雙側章門、期門,各約2分鍾。
(3)疼痛劇烈型:先在背部脾俞、胃俞附近壓痛點,用較重的點按法,連續刺激2分鍾左右,待疼痛緩解後再辨其證而治之。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胃的正常位置下降。本病多由腹肌的緊張度發生變化,腹壁脂肪缺乏和肌肉鬆弛,腹壓減低所導致的。平常身體瘦弱、胸廓狹長的人或某種原因經常壓迫胸部及上腹部,以及生育過多的女性,往往容易患此病。
中醫學認為,胃下垂多由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因脾胃為後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主肌肉,脾虛則運化失常,中氣升舉無力而下墜。
胃下垂者常見食欲減退、噯氣、胃脹、胃痛、隱痛並有下墜感,飯後或行走時症狀加重,平臥時則減輕。伴有消瘦、頭暈、全身乏力、心慌、失眠、直立性低血壓、腹瀉或便秘等。上腹部平坦,下腹部膨隆,腹部肌肉鬆弛,肌力降低,稍壓腹部可及腹內動脈搏動,有振水音等症狀。
方法一
{1} 令患者仰臥,雙腿屈曲,術者站於其旁。術者用雙手揉拿患者腹部數次。然後用手掌自下而上地行推顫法數次。
{2} 令患者俯臥,術者站於其旁。術者用手掌在患者腰背部施揉法數次,同時用手根或肘部撥揉腰背部兩側數次。酸痛處多施手法。然後在背部行提拿法數次。取穴:脾俞、胃俞、足三裏、肓門。
方法二
{1} 患者取俯臥位,先施一指禪推法於鳩尾、中脘、關元、天樞、氣海穴,共操作5分鍾。
{2} 以肚臍為中心,用掌摩法在臍周反複操作3~5分鍾。
{3}以四指並攏,與小魚際一起著力托住胃部,由下向上,循逆時針方向頂托,反複操作8~10遍。
{4} 掌振法作用於脘腹部,以患者感應震顫和局部有溫熱感為度。
{5} 患者俯臥,以一指禪推法作用於脾俞、胃俞、大腸俞、百會、足三裏、陽陵泉穴,共操作3~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