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五指鷹爪式抓拿法:術者雙手五指分開略微彎曲,呈鷹爪狀,然後像鷹爪狀抓拿,抓拿時由前往後抓,速度由慢漸快,從前到後抓9次,9次為一遍,一共抓拿3遍,力度不宜太重,以使患者不痛為宜。
辨證論治
①外感頭痛加用:直擦背部兩側膀胱經,以透熱為度,同時還可按壓風門,大椎,曲池,合穀等。
②內傷頭痛加用:血虛受風者加按心俞、膈俞、三陰交;肝陽上亢者加按太衝、行間;痰濁內阻者加按豐隆、內關、足三裏、脾俞等;腎陽不足者加按腎俞、命門和直擦背部督脈;瘀血阻絡者可加按攢竹及揉前額。
方法二
{1} 用雙手掌,從前額正中開始,沿前發際經太陽穴,按摩到耳後風池穴10~15次。
{2} 用雙拇指分推印堂、而後點按印堂、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穴各0.5分鍾。
{3} 兩手手指分開,同時從前發際經頭頂推摩至後發際10~15次,點按頭維、上星、百會穴各0.5分鍾。
{4} 用雙拇指交替推摩頸後部15次,按揉風池0.5分鍾。
{5} 用拇、食、中指提拿肩部肌肉0.5分鍾,再用食中指按揉肩井穴1分鍾。
{6} 點按曲池、內關、列缺穴各1分鍾。
內傷發熱
凡因髒腑陰陽失調或氣血虛損引起的發熱,稱為內傷發熱。以低熱多見,有時也可出現高熱。
患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雖體溫正常,仍屬內傷發熱範疇。內傷發熱的特點:病程較長,發熱緩慢,不惡寒,發熱時作時止或發有定時。
中醫學認為:本症一因素體陰虛或熱症經久不愈,或久瀉傷陰,致陰液不足,不能製火,陽氣偏盛;
二因勞逸失調,飲食失調,致中焦氣虛而發熱;
三因心情不暢,肝氣鬱結,氣鬱化火;
四因氣滯及外傷出血,瘀血停積於內,氣血鬱結而發熱。
按摩相關穴位能補益氣血,調整陰陽。
方法一
{1} 以大拇指或中指揉按大椎。
{2} 拿內、外關;揉按三陰交。
{3} 摩中脘;揉關元。
辨證論治
①午後或夜間潮熱,或手足心發熱,骨蒸顴紅,口幹咽燥者加掐揉神門,拿揉太溪,擦湧泉。
②發熱或高或低,頭昏無力,麵色萎黃,氣短自汗,易感冒者加拿按手三裏,揉膻中,掌揉氣海,按揉肺俞。
③身熱心煩,急躁易怒,口苦,脅脹,婦女經來腹痛、乳房發脹者加指揉膻中,掌揉章門,拿按陰、陽陵泉,揉按太溪,點按太衝。
方法二
{1} 主穴:內分泌、肝、脾、神門。
{2} 配穴:耳尖、耳屏(放血),腎上腺。
{3} 操作方法:患者對鏡而坐,以雙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羅紋麵著力,相對捏揉或掐揉兩耳穴位;或用火柴棒頭分別按壓兩耳穴位,手法輕重兼施,以柔和為佳。
方法三
{1} 患者取仰臥姿勢分推印堂穴。並從印堂穴推至太陽穴,按揉太陽穴。
{2} 多指揉兩顳部(頭部兩側耳朵上方),並按壓頭部正中。
{3} 多指拿揉頭部兩側。
{4} 用掌根揉、擠壓前額至顳部。
{5} 用雙十指按壓眼部周圍。
{6} 掌心相對,揉搓至發熱敷在眼睛上(眼睛閉上),然後輕緩揉動眼部。
{7} 兩手相對,用掌側叩擊頭部,指端抓打頭部。
{8} 多指緩揉、點按風池穴。
{9} 雙拇指揉壓肩部。
{10} 用雙手掌、指端用力頂托頸部。
方法四
{1} 搓大魚際。大魚際在大拇指下方,肌肉隆起之處,用兩手上下交替搓摩大魚際。
{2} 按揉太陽穴。用兩手中指分別按摩左右太陽穴。
{3} 推摩雙頰。用手掌向上推摩兩側麵頰,推摩軌跡如一個“0”字型。
{4} 刮擦鼻旁。用兩大拇指在鼻梁兩側自上而下刮擦。
{5} 按揉迎香。用兩手食指分別按揉迎香穴。
{6} 按摩風池。用食指、中指一起按摩風池穴。
注意事項
①內傷發熱又稱虛熱,較難治療。若堅持自我按摩,可使虛熱漸退。每天1~2遍。
②應同時查清病因,配合藥物治療。
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支氣管炎是由於細菌、病毒感染及煙塵化學性刺激氣管黏膜而引起;慢性支氣管炎可由急性支氣管炎轉化而成,也可因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疾病使支氣管分泌物引流不暢、血液循環供給不足或氣管周圍組織增生所致。
急性支氣管炎早期常先有幹咳、喉癢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並伴有疲乏、怕冷、頭痛、低熱、背部疼痛等。1~2天後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漸轉為黃濃痰或白黏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