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有花木蘭
原來如此
《花木蘭傳奇》今年在央視黃金檔播出,花英雄身上的那點忠孝節義,足夠今時今日借鑒。至於該劇拿出二十多集在“當戶織”上玩想象力,不能算錯,說明年輕人愛勞動,弘揚祖國古老的刺繡文化。讓一個民間繡女與敵國王子談戀愛,也不能算錯,沒有愛欲糾纏,怎麼吊觀眾胃口?吐槽是網友們玩的,我們還是說曆史吧。
《木蘭辭》有“民間述史”性質
說《木蘭辭》是北朝(魏)樂府,大概不會有人反對。
秦漢以後的朝廷大多設有專門的樂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體職能是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屬掌禮儀教化的太常寺管轄。《木蘭辭》被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不是沒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親郭源明曾做過太常博士,家學淵源、慧眼獨具。
樂府歌辭的來源一般有兩種:禦用文人創作和民間采集。《木蘭辭》顯然屬於後者。重讀,我們眼前會呈現這樣的景象:一個利落樸素、自戀成癡的姑娘,在娓娓敘事,旁邊還有一個小秀才做記錄。
實際上,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樂府經典,無不帶有上述“寫實”的特點。
這種民間“寫實”非常可貴,我們稱其為“民間述史”,即老百姓自己寫的曆史,相當於某人傳記或非官方大事記。為何這麼說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將相、改朝換代是大餐,後妃本傳、怪力亂神隻是小菜兒,民間小事小情小人物,史書不顯。
老百姓通過民歌創作的形式,把一些他們看到的親曆的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下來,經民間文人的潤色,再被官署采集後稍加整理,即成樂府歌辭而傳世。它們,可為史料之補充,其真實性,足與地方誌、文人筆記相媲美。
從北魏史料中尋找木蘭代父從軍的可能
有人較真兒,說《隋唐演義》裏還有花木蘭故事呢。沒錯,那能說明什麼?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還是唐高祖李淵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稱皇帝為“可汗”的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又怎麼解釋?
在北魏官方文獻裏,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這是不爭的事實。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國也有稱皇帝為“可汗”的,但在內蒙額爾古納附近連續征戰超過十年的,找不到。唯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爭達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後,朝野全麵漢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稱謂。也就是說,花木蘭若史有其人,應該生活在拓跋燾時代。
關於花木蘭的籍貫,如今爭議也頗多。有說她是譙郡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說她是黃州人,有說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話,這些爭議其實不是爭議,因為曆史上的譙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一帶。
商丘原是南朝劉宋的土地,拓跋燾在433年將劉宋勢力驅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其發動對柔然的戰爭,從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曆時25年。這個時間段,與目下流行的花木蘭的生平亦基本相當。
比如說花木蘭生於412年,若成立,那麼433年商丘歸屬北魏,木蘭應是21歲,在年齡上具備了代父從軍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還是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階段,“可汗大點兵”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符合當時的史實,奴隸主或部落首領發動戰爭,每家每戶出一男丁為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行孝的角度出發,花木蘭代父從軍,也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