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皇家三大投毒秘法(3 / 3)

載湉是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清史稿·德宗本紀一》記載,其父親是鹹豐帝之弟醇親王奕,母親是清代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沒有子女的清穆宗(同治皇帝)載淳駕崩後,慈禧決定讓妹妹家年僅4歲的兒子載湉繼承皇位,時間是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2月25日)。

載湉年紀太小,登基後先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後由慈禧一宮獨裁。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光緒皇帝開始親政。此時的大清王朝災禍連連,內憂外患,這深深刺痛了年輕的皇帝,載湉想變革。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載湉頒布詔書宣布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但是,變法運動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造成了皇帝和太後兩大勢力之間的“帝後之爭”。守舊派勢力太強,博弈的結果是載湉不僅未能將慈禧擺平,反而使自己被幽禁於中南海瀛台。整個變法曆時僅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載湉失去了自由,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崩於瀛台涵元殿”,載湉再沒有過上好日子。蹊蹺的是,載湉死後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後也在中南海儀鸞殿死了。38歲的皇帝和74歲的太後,在24小時內相繼死去,真是天塌了,大清子民驚呆了。

載湉是怎麼死的?坊間傳聞多多,有說毒死,有說病死。其中以“毒死說”流傳最廣。

為了弄清真相,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光緒帝死因”研究課題組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1980年清理載湉崇陵棺槨時獲得的頭發、衣物、遺骨進行了毒性檢測,發現載湉的頭發、衣物、遺骨中的三氧化二砷含量與正常值相比明顯異常。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經測算,光緒帝攝入體內的砒霜總量明顯大於致死量,最後形成結論:光緒帝係砒霜中毒死亡。

這一結論終於弄清了載湉的真實死因,但謎團並未能因此全部解開,誰投的毒?又是誰指使的?一說是慈禧太後臥病不起後,聽說“皇帝很高興”,下令在載湉服用的藥裏(一說飯裏)下了毒藥,讓皇帝死在她前麵。而慈禧投毒疑有前科,據說她曾借進獻點心之機,暗下毒藥,除掉了最大的對手慈安太後,實現了一宮獨裁的目的。

另一說是太監擔心載湉複出後對自己不利,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載湉。曾在宮中生活過兩年的德齡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記》(又名《光緒帝畢生血淚史》)一書中直接說是大太監李蓮英下了毒手。傳說畢竟是傳說,到底是誰要毒死大清的皇帝,也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

砒霜是中國古代謀殺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其毒之狠,與“鴆”並列。清陳士鐸《辨證錄·中毒門》中,開首即談砒霜,描述頗詳:“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急救,必至腐腸爛胃,吐嘔紫血而死。”

其實,砒霜是一味療效顯著的中藥,至今中醫都在給患者使用,其治療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範圍控製極嚴。陰謀家正是利用“吃藥”這種路徑下毒,絕殺他人。

為防砒霜被壞人利用,古代一直將其列為禁藥,市麵上不得隨便買賣。元代還實行購藥“實名製”,砒霜交易逐筆登記入冊。《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諸禁》(卷十九)“禁治買賣毒藥”條規定,如果出了事,買的、賣的兩個都要處死。

宮廷早就總結出了對付砒霜下毒的簡易檢測方法,除了用專人嚐食之外,還有專用的測毒工具。明清宮廷一般使用“銀版”“銀針”來測試,一旦飯菜裏有毒,純白色的銀器馬上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