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辨證分型治療驗案(17)(2 / 2)

服20餘劑,諸恙悉安。1979年7月追訪,自從痊愈以來,再未重犯,始終堅持全勤。

按:本案患者以經常頭暈、幹嘔吐涎沫為主症,且多為頭頂痛,屬厥陰肝經之巔頂痛。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此例患者病機關鍵為厥陰肝寒犯胃,胃氣上逆而致幹嘔吐涎沫。治以溫裏散寒,降逆止嘔。方選吳茱萸湯治其標,後以理中湯加減溫建先後天之本,使病根祛除而痊愈。

醫案出處:《範中林醫案》

第五節缺血性眩暈

一、氣血不足

驗案1

徐某,男,43歲。1978年10月14日初診。心悸時作,胸悶氣窒,夜寐多夢,手指震顫,近發頭暈,暈甚而厥,脈細弱,舌淡少苔。辨證為心氣不足,肝血不足,風陽易動。治當補益氣血,息風潛陽。

黨參12g,炙黃芪12g,丹參9g,炒當歸9g,白芍9g,鉤藤9g,天麻6g,菊花6g,降香6g,龍骨15g,砂仁15g,豆蔻15g,枸杞子9g。7劑。

10月22日二診:服藥後頭暈減輕,胸中氣窒略爽,時欲太息,而震顫已定,寐仍夢多,脈舌如前。再擬補氣養營,略參芳香開鬱。

炙黃芪15g,黨參15g,炒當歸9g,炒白芍9g,鬱金6g,廣木香6g,丹參9g,茯神10g,遠誌6g,枸杞子9g,菊花5g,炒穀芽9g。7劑。

10月28日三診:頭暈漸止,胸中爽快,胃納亦展,唯神疲乏力,寐中多夢紛紜,氣營不足,心神失養。宜益氣養心。

丹參15g,炙黃芪15g,當歸9g,白芍9g,遠誌4.5g,朱茯苓9g,柏子仁9g,薑半夏5g,佛手6g,黨參15g,炙甘草5g。7劑。

按:本例先有心悸,後發眩暈,屬心肝兩髒為病。蓋心主血脈,血虛不能養心,發為心悸;亦有陽氣虛衰,不能溫養心力,心陽不振,而心悸不安,本病兼而有之,舌淡,脈細,是其征也。眩暈謂眼花頭暈,轉旋不定,重則可以昏倒,多因肝風內動而致;加以手指震顫,其為肝血不足,血虛生風之象。方中黨參、黃芪益氣,當歸、白芍、丹參養血,枸杞子、菊花共養肝陰,鉤藤、天麻息肝風,降香、砂仁、豆蔻開鬱宣氣,症狀次第改善。至於寐中多夢,乃心失所養,神不收藏,而頭暈已止,故去鉤藤、菊花、天麻之平肝息風,加遠誌、柏子仁、茯神以養心安神也。

醫案出處:《朱古亭臨證錄》

驗案2

盧某,女,32歲。1991年12月6日初診。

頭眩暈2年餘,不能工作,用西藥無效。頭眩暈,耳鳴目花,視物不清,氣短乏力,倦怠少眠,麵白無華,不能工作2年餘,脈沉細,舌淡。

辨證為氣虛清陽不升。以益氣聰明湯加味主治。

紅參15g(另煎,兌服),黃芪30g,白術20g,升麻15g,葛根15g,黃柏15g,白芍15g,天麻15g,五味子15g,甘草10g,蔓荊子15g。水煎服。

二診:服藥11劑,眩暈耳鳴、全身無力、氣短俱大減,麵色轉紅潤,舌邊紅,脈沉較有力,仍睡眠不佳多夢。上方加炒酸棗仁20g,遠誌15g,石菖蒲15g。水煎服。

繼服上方6劑,諸症皆除,睡眠亦佳,從而上班工作。

按:用益氣聰明湯治療此類眩暈甚多,用之輒效。其辨證要點為眩暈氣短,倦怠麵白,脈細弱舌淡。

醫案出處:《張琪臨床經驗輯要》

驗案3

徐某,男,33歲。1963年12月23日初診。

匐伏後起立即感眩暈不支,時作悸忡,飲食正常而消瘦,便較幹。

黃芪6g,遠誌4.5g,白術5g,茯苓9g,幹地黃12g,焦酸棗仁6g,黨參6g,桑葉9g,麥冬9g,五味子1g,煆石決明15g。4劑。

12月30日二診:藥後眩暈顯見好轉,便亦較順。續以原意進之。

黃芪9g,遠誌5g,麥冬9g,焦酸棗仁9g,黨參9g,白術4.5g,桑葉9g,煆石決明15g,北五味子1.5g,砂仁1.5g,熟地黃12g。5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