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充當學生經典閱讀的點燈人(2 / 2)

三、鏈接國學教育,融合國學經典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度,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很多精神食糧。尤其是國學教育,經典作品眾多,名家名篇輩出。如果把閱讀教學與之鏈接,有目的、有意識地融進平時的學習,那麼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例如:我們在學習《魚我所欲也》一課時,就請學生上網收集孟子與《孟子》的資料。檢查中發現,學生不僅收集到了很多孟子的知識,還對孟子的思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為下麵對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國學中詩詞眾多,與課本中題材相同的詩詞進行鏈接。如學習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不僅體會其中表達的思鄉之情,還引導學生學習李商隱其他的詩,並簡單介紹一些李商隱在詩歌創作方麵取得的成就,曆數了他詩作中很多千古流傳的句子。在學習《陳涉世家》這篇課文時,鼓勵學生借閱《史記》中的其他文章。國學教育不可能專門開展,對其閱讀也不是生硬的要求學生去背誦,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給學生,並使之接受。

四、探尋多元文化,追尋文本意蘊

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多元文化是人們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心理結構。人類精神世界中包含著許多交融的文化現象,如政治的、經濟的、曆史的、道德的等等,這些現象是融入作品中,並成為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文學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是整體性的,它表現出豐富的意義。道德心理是對一個民族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曆史心理是對一個民族或者種族的曆史文化的再現,而人生的意義是文學作品中追求的終極意義。它不僅是對人遭遇的揭示,更是對人生意義的揭示,對生命的觀照。如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作品《裝在套子裏的人》,文中的別裏科夫種種怪異的、不合時宜的行為,如晴天帶雨傘、所有物品都裝上套子,這是怕出“亂子”。他是一個膽小、怕事、保守、封閉的人物,讓人感覺迂腐、可笑,戲劇性很強,他缺乏起碼的生活常識,思想保守、精神麻木、思維僵化,與人生應有的追求、理想等格格不入,最終不能適應現實的生活死去。作者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刻畫,既暴露了當時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同時,也讓人充滿著人生的悲劇意識。

總之,經典閱讀是豐富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手段。經典閱讀可以讓學生經曆心靈的洗禮,並明白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效地開展經典閱讀,一定會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走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陳芬堯.閱讀經典,倡導積極昂揚的時代精神.教育教學研究,2009(3)

[2]武懷軍.經典閱讀培養學生高尚情操.中學教學參考,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