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字理識字法是有效方法之一,即運用造字原理與構形規律,結合字形和字義之間的關係展開漢字識字教學。通過這一教學方法,可將抽象複雜的漢字變得生動、形象、具體,有助於學生們把握漢字結構,認識漢字的讀音、字形與字義,讓他們初步感知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漢字文化的自然熏陶,從而提高漢字學習興趣,並有效記憶漢字。同時,字理分析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過程,由漢字外在形象入手,讓學生感知漢字的形象美,留下深刻印象,讓學生輕鬆愉快學習。
在“字理識字法”中,教學指事字或象形字時,通常采取“溯源——對照”教學模式,先找出漢字的所指或所像事物,而後分析字形演變過程。而教學形聲字與會意字時,其教學模式一般是:分解+溯源+組合。具體而言,即把漢字分為若幹基本意義,而後找出其代表的讀音或本來意義,接著分析結合而成的新讀音與新意義。
比如“災”字的教學,語文教師可向學生分析與講解:“災”屬於會意字,繁體是“災”,其中巛同川,代表水,因此“災”可表示火災或水災,簡化為“災”,其中,“宀”代表房子,屋中起火則是災害。
再如“雨”字的教學,語文教師可先在黑板上畫圖,而後提出問題: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一下,這個像什麼呢?通過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學生會初步認識到“像天空下雨。”師:同學們真聰明,回答對了,剛才老師所畫的正是古時候人們通過圖畫形式而寫下的“雨”字,經曆了漫長演變過程,變成了如今的“雨”字,補充:“雨”屬於象形字,古義是像天上下著雨,以“雨”作漢字偏旁時代表所有大氣層的變化現象,比如霜、雷、霧等。思考:那古時候的“雨”字與如今的“雨”字有何區別呢?這樣,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雨”字的字形與字義,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字體美。
另外,在小學語文字理識字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結合具體實際,優選方法。如演示法,適用於會意字教學,就是通過遊戲、實物或動作等手段來展示字理;利用“詞串識字”,激發學生審美感知、想象與情感,化靜為動,獲得審美感受。
總之,漢字經曆了甲骨、篆隸、草書與楷書等演變過程,一筆一畫都凝聚了中華民族的風采與智慧,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民族心態、社會價值、生活方式與意識形態。同時,漢字在字形和字義的多重審美價值中蘊含了文化性和藝術性的雙重屬性,展現了無限美感。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善於發掘漢字中的審美因素,巧妙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感知漢字文化與藝術,讓他們感知漢字形象美、會意美,從而提高識字與寫字興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