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 / 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課例評析

作者:陸明昱 王秀娟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鶴、孟、陵、辭、唯”,會寫“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注釋、插圖、想象、誦讀,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法導入新課

古時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麵,所以那時候朋友要遠行,是一定要送別的,送別後還會作詩詞紀念。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送別詩,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新課,親切自然,同時不露痕跡地交代要學的古詩是一首送別詩。

(二)了解題目、了解作者

1.讀準課題中四個生字“鶴、孟、陵、浩”,重點讀音是“陵”後鼻音,引導學生想辦法記憶字形。

2.寫一寫“陵”字。廣陵還叫什麼?課題中還有一位詩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嗎?通過讓學生彙報查找的資料了解兩位著名詩人間的情誼。

3.注意恰當的停頓,理解“之”的意思。讀懂題目。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目、知作者。這樣我們就能知道詩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要求,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對於“陵”字的指導既複習了漢字的識記方法,又給予了學生寫法的指導。

廣陵和揚州的關係大多數學生不明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確了廣陵就是揚州,為學生理解詩句掃清了障礙。同時學生課下查資料,課上交流,使學生知道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關係,為兩人情深不忍離別做了鋪墊。

(三)初讀古詩

那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來讀這首詩。

1.誰來讀,聲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讀準。(課件顯示古詩)其他同學注意聽,看看他有沒有讀錯的字。

2.再讀強調停頓。

3.讀古詩,不但要讀準音,還要注意停頓,更要讀出它的味道來。

你自己練習讀一讀,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有層次讀,讓學生讀出古詩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從而增強語感,促進思維。

(五)學習前兩行詩句,了解學詩方法

同學們讀著讀著就讀出了味道,不過我想你們可能還會有沒讀懂的地方,學生質疑。

1.(西辭、煙花三月)

(出示地圖長江兩岸西辭黃鶴樓,直接理解“西辭”意思)

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理解了重點詞,這兩行詩意一定懂了。

(板書:明詩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質疑,順學而導,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用四個字的詞語說一說,進行詞語拓展練習。

2.想象,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詩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幹什麼?(欣賞美景、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今天,卻要忍受離別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讀出來嗎?

生讀前兩句,這是多麼讓人傷心無奈呀?讓我們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間的真情。(板書:悟詩境)誰再來讀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