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講《狼牙山五壯士》時,通過課前查閱資料,觀看影視片,認真讀課文,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自主獲得時代背景、字詞和課文等相關知識。從題目入手,你了解到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為什麼稱“五壯士”這些問題,通過設疑、解疑、存疑,激發了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讀、思、看、議、悟、感,而自動、互動、自學、自得,以達到啟發、吸收、補充新知的效果。做法:1.通過聽錄音、播放光盤、範讀、引讀、學生默讀、指名讀、齊讀、表情讀、精讀等靈活多樣的有層次性的充分的讀,使學生以讀促思,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通過自學、互學、師生共學、討論等學習方式,或師講,師問生;或生講,生問師;或生對生講,生問生,讓學生自主獲得教材中許多知識。3.通過刻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語言文字和課文插圖,搜集抗日英雄事跡,誘發學生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地去感悟五壯士英勇頑強的戰鬥場麵。4.通過鼓勵學生不斷的質疑,引導學生不僅要愛問會問,而且所問要向縱深發展,進而培養學生迎難而上,學會解疑,達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學習效果。5.通過講抗日題材的故事,摘錄詞語、成語,練習用“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寫法寫活動片斷,以鞏固所學知識並學以致用。
三、激活發散思維,鼓勵標新立異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發散思維的機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能刺激學生思維的問題,找準發散點,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如我講《田忌賽馬》時,課前沒讓同學們預習,而是揭題後直奔主題,田忌和齊威王第一次賽馬的場麵內容,讓學生合上書,進行激趣提問:“有人叫孫臏提議田忌再賽一次,會是怎樣的結果呢,請同學們仿照第一次賽馬的過程,在不改變齊威王的馬出場順序的情況下,安排第二次賽馬方案。”學生對此極感興趣,進行討論製定各種方案展示在大屏幕上,同學們仔細觀察並推斷其結果。通過小組之間,生與生之間的這種辨析,肯定並讚揚了許多同學愛動腦筋,善於動腦筋,跟孫臏的謀略如出一轍。在教學中讓他們嚐試了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至此,恰當引導學生感悟孫臏取勝的原因依據,以啟發學生學習孫臏敏銳的觀察能力,全麵觀察的方法,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準確地把握人物內心的能力,從而培養了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標新立異。
總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再創造”的過程,教師的正確“導”學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