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朵花兒在陽光下綻放
教師成長
作者:張磊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外來務工人員逐年遞增。為了滿足適齡兒童的就學需要,我校的學生人數不斷增長,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習慣上的差異非常大。調查發現,他們智力並不差,關鍵是行為習慣差。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且,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也是建設良好班級的保證。所以幫助這些學生養成一個好習慣是迫在眉睫的事。那麼,怎樣才能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一、重視思想,平等對待,常抓不懈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規定:“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因此,教師要用開闊的胸襟來接納每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作為班主任更要讓學生無時不感到你對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視。隻有學生在思想上有了認識,才在行動上有表現。平時,我留心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儀容著裝,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像我班有個農民工子女叫高豔,由於家長疏於管理,她平日老流著兩條“清泉”,指甲、頭發都很長,平時上課坐姿也不好。在我的提醒下,稍有進步我就當著全班同學表揚她。現在,她已經以一個整潔、全新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麵前。事實上,在某種強迫壓力下,當麵臨各種衝突時,人們具有自我指導的能力。如這位學生,當她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的行為與其他同學有一定距離時,在老師的重視下,內在需求轉化為自覺行動。當我們老師以平易近人的姿態同他們共享喜怒哀樂,以真誠善良的心靈為其示範導航時,他們會感到老師沒有歧視他們。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人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身需要的過程。
二、創新方法,主動參與,自我教育
如果一味地說教、灌輸,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如果能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自覺接受教育,那麼效果就較理想。我們知道,習慣會造就性格,性格會決定命運。我們老師可以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景、組織各種活動,讓農民工子女有主動參與、自我教育的機會。有意識地讓農民工子女作為主角,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能力,讓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隻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的習慣使人受益一生。更何況這些農民工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