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傳承與創新(2 / 2)

恩格斯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的表現。”比如,有的化學老師在演示化學實驗時說到燒杯底是圓滑的,隨之補充了一句:“但做人不要圓滑。”既幽默,又富有教育性。

隻管講,甚至教得很好,卻不管學生能否掌握,這樣的教學好比隻耕耘不收獲,是不可取的。很多教師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講完教材內容上,至於“練習”和“消化”則留給學生課下完成。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任務是靜聽,是接受,課堂上沒有學會的知識以及沒有經過充分練習的知識隻好等待自習課和業餘時間自己補上。如果作業和各類試卷太多,沒有用來補上的時間,那麼沒有學會的知識和沒有時間思考的道理就隻好隨它們去了,長此以往積累效應就產生了。

三、有激情

知識是有感情的,課堂是有靈性的,人需要鹽,但人隻吃鹽很費勁,需要把它放在湯裏有滋味的吃。毛澤東的文章就很有激情,多用排比句,很有氣勢。

“精神飽滿進課堂”,就是要把事業心、責任感與愛學生之情融為一體,成為自身的一種氣質,表明老師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態、愉悅的情緒。這樣,當你走進課堂的時候會使學生感到振奮並有信心跟隨老師學好這堂課。我當班主任時,發現地上的粉筆頭,有的時候多點,有的時候少點。一次我到班級發現粉筆頭多,訓斥學生。有學生說是物理老師扔的,我說老師怎麼亂扔粉筆頭呢?學生說物理老師上課有激情,有時敲黑板,有時扔粉筆頭。我說講得怎樣,學生說老好了,一點也不困。當然有激情不一定要扔粉筆頭。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四、構和諧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不過就是人和人的關係而已。這種關係因為各自的個性差異而顯示出生動,造成和諧。並且,這種生動與和諧,以相互尊重為基礎,靠相互理解來維係,依賴相互學習,也就是說,師生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學習關係。一方麵,學生要向老師學習,另一方麵,老師也要走下講台,向學生學習。所以,我便認識到,老師是學生發展過程的激勵者和引路人,學生是教師人生旅途中需要攙扶的弱者,又是使教師精神充實和生活幸福的伴侶。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親其師,信其道。信其道,親其師。課堂教學應以知識為載體,以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為目的。

和諧師生關係,學生才能討論、積極思維;才能在教學中師生心理同步;才能出現課堂上生動活潑的局麵。

我聽一位青年教師的英語課,由於我聽不懂英語,我就注意聽“OK”,一節課她說了50多個“OK”,在這不斷的“OK”聲中,師生關係十分融洽,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常言道:“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我兒子上小學六年級,平常語文考試是70多分,一次,他得了95分,我一回家早早把卷子拿出來,要是70多分就不吱聲了,他興奮地說:“我得了95分,老師表揚我了。”

良好的課堂文化,有利於學生愉快的學習,否則,對學生總是挖苦、譏諷,即使他對這門課程本來興趣不錯,也會逐漸因苦惱而不喜歡這位老師不喜歡這門課程。

總之,低起點是基礎,高觀點是關鍵,有激情是條件,構和諧是保證。在這樣的課堂裏學生學習是有收獲的,成長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