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外“任務驅動,彙合體驗”美術綜合課程教學模式探析
基教視線
作者:王愛春
受杜威“做中學”、皮亞傑“發生認識論”、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維果茨基“曆史文化學派”等歐美課程綜合思想的影響,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向著多元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美術作為義務教育必修科目,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升人文素養等方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世紀初,我們與新課改同步提出了中小學美術綜合課程理念。後來為了完善、豐富中小學美術綜合課程教學和自己美術教學的需要,筆者開始進行美術與社會知識(領域學科水平——學科外,主要包括人文、生活、科學等幾個方麵)彙合的活動教學實踐研究,通過多年努力,本著邊實踐邊思考、邊實驗邊研究的理念,在相關專家與同事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任務驅動,彙合體驗”的教學模式。
該模式圍繞學習任務(教學目標),以美術活動體驗為中心,在任務的驅動(目標達成)下實現美術(本位學科)與人文、生活、科學等社會知識的彙合。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向傳授、資源單一的局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任務的驅動、活動的渲染、情感的體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使之達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全麵提升和健康審美價值體係的形成。
一、操作程序
“任務驅動,彙合體驗”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全程讓學生參與美術活動體驗,即便是最初的任務(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也要求學生參與設計,力求完善。活動伊始,要求教師在把握總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設定總任務,接著將一個完整的任務再有機地分解成若幹小任務(小目標),落實到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中,並通過這些任務來驅動學生圍繞美術(本位學科)和社會知識(人文、生活、科學)實現任務完成和情感體驗,最終實現總的學習目標。
1.準備階段:設計任務
教師首先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美術綜合課程需要,把握教學的目標、重點和難點。其次通過平時掌握的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和技能水平,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分析彙合的方向(可以是單一的人文、生活、科學,也可以是多個方麵涉及)來設計任務,製訂任務書與學習進程表並將相關資料交由學生審核、修訂並完善(也可以和學生代表商量製訂學習任務)。在“任務”的分解、編排中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任務”設計的階段性目標要完善,充分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並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分層次任務的設定,前後“任務”之間的聯係等多方麵的因素,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見教學模式示意圖驅動①、驅動②)。同時教師還要完成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相關美術活動情境建設(硬件:各類設施等;軟件:活動方案、分組方案等;必要時可提請學生代表參與)。該環節一般在活動前完成。
2.實施階段:完成任務
由於活動前創設了教學情境,設置了學習任務,整個活動就成為我們自由或合作完成任務的主陣地。根據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圍繞美術活動以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探討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協作者和服務者,不能越位、錯位,也不可或缺。教師要把握難點、抓住關鍵,在任務的驅動下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效的組織引導並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去(見教學模式示意圖驅動③、驅動④、驅動⑤、驅動⑥)。使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把美術彙合到社會知識(人文、生活、科學)的情境中體驗到美術綜合學習的快樂,突破學習難點,完成學習任務。
3.延伸階段:反饋調節
在活動的最後階段,教師應該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做好教學評價(見教學模式示意圖驅動⑦、驅動⑧)。有時候教學評價可以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並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對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偏差進行指引。活動結束後,教師除了完成教學過程的反思,研究總結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還需要多和學生交流並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思整個學習過程,為下一學習任務的設置提供成功的案例,形成良性循環的教學鏈和學習鏈。這是“任務驅動,彙合體驗”教學模式在實施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學生實現美術知識係統化、條理化,綜合化,並向高層次升華(在彙合中把美術本位與社會知識彙合於一個整體)的必要途徑,在具體教學操作中我們應給予足夠重視。
二、彙合形式
在後現代課程觀影響下,美術教育更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生活、科學的聯係,因此設計一種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美術綜合課程教學模式就成為當前美術教育改革的焦點。“任務驅動,彙合體驗”教學模式就是基於美術與社會知識(人文、生活、科學)在領域學科水平——學科外的彙合下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們根據不同領域學科的不同特性具體分析其彙合的形式如下:
1.與文化的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