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在“考過就忘”中歎息
卷首開言
作者:陳寶泉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5210人做的一項調查表明,近六成人表示中學學過的知識多數忘掉了,其中數理化課程忘得最厲害。一半人認為中學學到的知識“偶爾會用到”,近兩成人表示從來用不到。有人回憶,中學曆史課基本是死記硬背,令人生厭;到大學調劑專業到曆史係,才知道曆史竟然這麼有趣。對此,有教育研究學者表示,基礎教育的內容是初步構建價值觀、世界觀與知識體係,那些看似沒用的內容是必需的。但是被訪問者認為,過大的應試壓力、填鴨式的死記硬背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其實,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子女教育是公眾最為糾結的問題之一。除了令家長們犯愁的孩子課業負擔重、上好學校太難、花費過多這些困惑之外,我們是否還應該自省,基礎教育搞得學生、教師、家長這麼累,消耗公共、民間資源也不少,但是國民整體素質為什麼沒有得到較快提升?我們正在承受發展太快之苦,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國民整體素質不適應發展速度。
回到上麵的話題,學習是為了形成知識體係、世界觀,比如學數理化是為了形成科學素質。但是,科學素質的形成不光要有知識,還要學習科學方法、領略科學精神、浸潤科學文化,而後幾方麵在我們中小學教育中安排不多,甚至沒有。比如,我們不教給學生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調查取樣、實驗分析、總結歸納。我們的課堂上很少乃至從不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現實問題,比如氣候變化、垃圾分類、禽流感、地質災害等。
在人文課程方麵值得探討的更多。學語文不是為了學會交流嗎?學地理不掌握識圖能力、沒有方位概念,能算及格?學曆史如果不學閱讀史料、質疑求證、理性判斷,能否“使人明智”?當這些都被考高分這唯一目標遮蔽時,學習就變成了簡單枯燥的尋求標準答案,變成了令人厭惡的死記硬背,變成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人文素質低下對於國民素質的負麵影響,要甚於科技知識的匱乏。
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素質包括文化科技知識,更包括各種非智力素質,世界觀、人生觀、融入社會的能力、心理素質,具體有是非觀念、誠信、責任心,遵守法紀、秩序的意識,公德心、自尊心、奉獻精神、意誌品質等,這些個人素質構成民族素質的基礎。下一代的這些素質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共同來培養,學校教育不可缺位。這些素質培養大都不在大綱、考試範圍內,很多沒有編入課程,或者有安排也被邊緣化。再加上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傾向帶來的負麵影響,比如寫作文編故事、滿篇套話的發言稿、開假證明應付實踐環節,給學生人格、品格的傷害不可小覷。
素質培養既包括知識體係、品德意誌,也包括能力。學校教育形式不僅是課堂講授,還必須包括校園內外的訓練,生活能力、勞動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的訓練等。一些國家的小學生要學會烹飪、縫紉,以色列對半大孩子的德育形式之一,是安排他們去新移民家裏做幾年“向導”,幫助新移民適應環境。加拿大小學生的環境體驗課是領取工具和種子,種幾棵小樹,共同成長。能力訓練的目標不僅僅是學習技能,這些適合孩子成長發育的訓練,還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學會運用知識,增強自信、促進正確價值觀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一個孩子有助人的願望,但是自顧不暇,何談幫助別人?
浮躁功利的風氣,也使得社會對學校教育的理解發生嚴重偏斜,把本應是提升國民素質、造就合格公民的國民教育,理解為考高分“脫穎而出”。比如,我們評價一所農村學校、讚揚一位農村教師的標準,是他教出了多少大學生,卻不管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如何獲得人生發展。
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在於社會製度的改進、民主法治建設與公平、公正秩序的建立。通過改革,提升國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分析科技發展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人的讀寫算能力正在被計算機替代,而正確的價值觀、責任心、科技創新潛力等,這些國民素質才是構成綜合國力的基礎。
摘自《中國青年報》